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论断,可用《礼记·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来作深入的阐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教育从其宗旨看,就是素质教育;从方式上看,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一内因,而在发挥这内因作用的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从天道、人道和修道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前提、内容和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对道德教育仍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格和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4.
<正>冯友兰说:"才,指人的天赋;学,指后天的习得。"孔子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岂非与冯氏的说法相契合?《中庸》开篇即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中,"性"犹如"才","率性""修道"犹如后天习得的"学"。顺着人的天性、天赋,后天的不断习得,越来越展现人的本质,也正体现了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说。所学,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理论。如此说来,古今中外的智者们谈论人的本质问题,其实是殊途同  相似文献   

5.
性、道、教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治道亦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础。韩愈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纲维《原道》全篇:以"仁义"为天命之性,"正心诚意将以有为"为率性之道,"礼乐刑政"为修道之教,构建出一套性、道、教三位一体,内圣外王的国家治理学说。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同情、合宜、仁慈、正义的理论体系与韩愈的学说高度近似,印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通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上天给予人性,顺应人性的规律就是道,能按照这样做好就是教育。人生的根本是德,正像《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浑南区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一条"尊规律、顺天性、启智慧,打造中国好学校"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  相似文献   

8.
什么才是教育呢?这个在不少古人已经弄得很明白的问题,现在却被模糊了,还是列举两条国人的看法做参照吧。一条是《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简而言之,教育就是要让人的天性得到释放。另一条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格与修养的完善,而非是装点给别人看的。这两条正好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表达了教育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学科前史。早在古代,思想家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就不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见解,而是经常从哲学或人生论的角度来论述。例如,《中庸》开篇在论述什么是“教”时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一来,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就与天命论、人性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