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崖涯 《今日教育》2013,(2):41-41
2013年,跟众多年轻又能干的同事们相比,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新手。 初一时候我的班主任说:“当学生多好啊,自己努力就可以把学习搞好;可是当老师,只有自己很努力是不够的!”可是,我一直只会自己努力当一个好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教”别人一起努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我该怎么教他呢?  相似文献   

3.
郑炳元 《青年教师》2005,(11):23-23
我从事初中语教学多年。怎样才能教好初中语课?一直是我反复总考的一个问题。在反复思考、比较中,我认为一名初中语教师,要教好语课,应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五个反思”。  相似文献   

4.
拿着刚分到手的新生名册,就听原班的几位任课教师在问:“顾美权分到哪个班了?”不禁仔细留意了一下手中的名单。“在我班呢!”我急忙问,“怎么啦?”“唉呀,你手气真‘好’,弱智呀,怎么教都跟不上.拖后腿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5号”是我们班的一个响当当的大侦探.而且还是一个不抓“小偷”的“侦探”。我们班有六十四名同学,怎么会冒出一个“65号”呢?看完我的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教了11年书。对于农村教育,我曾经彷徨、困惑,我甚至曾以为,一辈子扎根在农村学校,是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在那段时间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之中,我的努力会有回报吗?我能否像城市教师那样把课上得妙趣横生、生动盎然呢?思索的结果让我自己也很失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我绝不可能像城市教师那样成为“名教师”、“骨干教师”的.我的职责就是把自己的“三分半责任田”种好.就万事大吉了。  相似文献   

7.
语言大师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实践证明: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用得话。那么怎样才能“活”呢?我认为应从“新”上着手。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2004,(1):51-54
长大成人后,对少年时的受教育的记忆早已淡忘了许多,剩下的也都是美丽的“珠串”了。但现在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报道,充斥着“暴力”:从“冷暴力”到“性犯罪”无所不有。不禁令人心生疑惑: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教育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又在何处?针对此,有人指出了问题;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类似事件仍在不断发生,前两天在安徽泗县又有一名初中男生遭老师殴打后自杀。无辜的孩子仍在不断成为“暴力教师”手下的牺牲品。面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怎样让孩子尽量少受伤害呢?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初中学生最难教,初中教师最难当,初中校长最难做。缘何?因为教育观念莫衷一是、误区太多,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初中教师恰好处在教育系统链条中的“咽喉要塞”,初中校长更是置身于社会批评教育的“风口浪尖”当中。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夫如斯,不可不重视初中教育,不可不善待初中学生.不可不珍视初中校长和教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时常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教书”和“育人”孰轻孰重?新教育到底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我一直不停地思索着、实践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淑文 《河北教育》2005,(24):10-10
“以德治教”历来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主张。所以,在中外教育界流传着一个“十九层地狱”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图财害命的人,被上帝打入第十八层地狱。那人不服,认为上帝对他惩罚过重,喊冤不止。有一天,他又在喊冤,只听一个声音从下边传来:“老兄,请安静一下.你打搅我思过了。”那人听了大吃一惊!“第十八层地狱不就是最低层吗.怎么下面还有人呢?”他好奇地问:“你犯了什么罪?杀了多少人?  相似文献   

12.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一定觉得很奇怪,“烟囱”是谁呢?为什么要消灭它呢?“烟囱”就是我爸,他爱好抽烟,所以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烟囱”。最近,我见电视上有宣传禁止吸烟的广告,于是我就让他戒烟。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14.
一、在愤悱启发的准确切入中追求“谐振”效应 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早就无人不晓,然而如何去进行恰如其分的“愤悱启发”呢?窃以为,关键是找准切入口。生源好的学校也许缺少切身的感受,生源差的学校都会感到“启而不发”的尴尬和苦恼。其实,“启而不发”就是“教”与“学”没有达到“频率相近或相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一味埋怨学生脑子笨、基础差,不如多做一些“学情”调查,弄清楚学生真实“处境”和“心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谐振”的切入口。例如笔者教学《别了,司徒雷登》时,问课文题目好在哪里?一连站起来几个同学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怎么办?回到“填鸭”的老路上去吧,又心有不甘;  相似文献   

15.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我想任何一位老师,不怕不会“教”,就怕不学他人好的教法。这篇文章中学一点,另一篇文章中再学一点,一点一点地不断积累.好的教法在不断增多,何愁教学水平不提高呢?近日有位好学上进的老师问我:“李老师,您喜欢读哪一种教育杂志啊?”  相似文献   

16.
大家好,我是情态动词家族里的一名新成员,我的名字叫should。你们可不要小瞧我,我的“本领”可大呢!不信?来见识一下吧!  相似文献   

17.
“差生”一旦犯了错.人们习惯于训斥、挖苦、讽刺和惩罚。结果往往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不少破罐破摔,毁掉前程。对此我深有体会。因此,我常想:作为班主任对后进生费尽心思.法没少用。功没少做,为何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呢?难道就黔驴技穷,别无途径?几经反思之后。我发现当“后进生”犯错误时。用赞美的方式去“教训”他。比传统的训斥手段效果好得多。  相似文献   

18.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个“活”字。人物形象鲜活。夏清辉貌不出众,却玩得“疯”,学习也棒。“打狗救友”这件事,更见他的乐于助人,颇有些“侠义”风范,称他为“我”的好“哥儿们”名副其实。另外,文章语言活泼。如描写脱险后,“难道有哪位世外高人,使出了什么独门暗器,击中了狼?……‘跑?那太不够哥儿们义气了吧!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我才不耻于做呢!’”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份无邪的童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代中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各种信息随不同渠道涌入.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时期,如何教好学生。是摆在每一个班主任面前的课题。几年来,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要着跟“新”、注重“激”、立足“导”。  相似文献   

20.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