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槽遗迹及大型青铜建筑构件,祭祀遗存数量多,分布密集,出土有与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业相关的文化遗存以及较多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品,完全具备都城的规模和内涵。而此时郑州商城的宫殿逐渐废弃,制陶和铸铜等手工业作坊趋于衰落,青铜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的出土数量减少,出土地点比较分散,已不具备都城应有的规模和内涵。作为都城,小双桥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着兴废交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7年秋至2018年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在河南荥阳官庄城址手工业作坊区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除获取大量春秋时期遗存外,还发现了多座汉代的铁器窖藏,出土了不少保存状况良好的铁器及其他汉代遗物,部分铁器类型较为少见。所见汉代遗迹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中的砖砌窖穴属于铁器作坊的持久性储藏设施,而灰坑中窖藏铁器则为作坊被突然废弃时有意识掩藏的结果。从所发现铁器以及其他伴出器物的形制特征来看,窖藏坑形成的年代大致在东汉中晚期,其所对应的铁器作坊的年代或可上溯至西汉时期。荥阳地区是最重要的汉代铁器生产中心之一,此次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的铁器工业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9年,晋阳古城考古队在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下部文化层中发现一处作坊遗址,发掘了1处房址、63处灰坑及部分灶址、水池等遗迹,出土有坩埚、低温釉陶、瓷器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为作坊遗址,使用年代在唐代中期,主要冶炼和加工铜、铁等金属。此次发现的作坊遗址对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殷墟的族群纷杂。丙、戎、史、卷、息等居住在殷墟的族群只有核心家庭的规模,并无独立的邑落。作为族邑模式认识基础的“族墓地”的判断存在问题。孝民屯墓地存在多个核心家庭或扩展家庭一级的族群,总体上而言是公共墓地。“族邑模式”对认识殷都布局的适用性有所局限。殷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规模大、分布密集,作坊等操作链类遗存与居址、墓地等生活类遗存往往共存,形成7个居住、生产与埋葬等共存于同区域的考古情境,是当时基层社会组织“工、居、葬合一”的体现,可用工业作坊区模式来指称当时这种聚落形态及基层社会组织。工业作坊区在商王族(包括多子族)控制下,以超血缘关系的人群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这是殷墟作为晚商都城区别于其他次一级聚落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光明,男,1961年出生,现任中共莒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莒州报社副社长。 1978年参加工作,在莒县广播电视局从事编辑工作。1989年调入县委宣传部继续从事新闻报道工作。21年来,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热心关注家乡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勤思苦索,笔耕不辍,先后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1200余件,并有20余件获省级以上好新闻奖。其中,《莒县土专家担当农技推广主角》获“全省地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和“山东省新闻奖”三等  相似文献   

7.
勿忘在莒,简单说就是“不忘本”。很多人知道张恩照的名字,并不是他接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而是他跟随王雪冰“前腐后继”倒下之后。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这位省部级高官来自山东莒县。山东莒县,就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地处民风淳朴的沂蒙山腹地。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张恩照有期徒刑15年。一审判决后,张恩照没有上诉,但却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请求。大上海,繁华的大上海,是沂蒙子弟张恩照的发迹之地。勿忘在莒,张恩照此时才想起回到他的崛起之地,是不是有点晚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改变广播节目制作的生产机制入手 ,探索一条繁荣广播节目制作市场 ,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 ,提高广播节目制作总体水平的路子。旨在使广播在几近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把握胜机 ,赢得胜局。一、“节目制作社会化”是广播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所论述的“广播节目制作社会化” ,意在打破目前我国广播节目制作由各级电台“各自为政”、“包打天下”的格局 ,改变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节目生产方式 ,将除新闻节目之外的部分广播节目制作推向市场 ,由多家制作公司参与节目制作 ,并通过节目制作市场的竞争 ,丰富节目内容 ,提高节目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千年银器之乡“石寨子”位于大理州鹤庆县,距丽江古城仅40公里,自古以来便是茶马古道通往西藏途中的一个驿站。汉藏、纳西、白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在此交融,造就了独特的白族风情。早在南诏时期,石寨子的先辈们就从事手工制作五金工艺品,其中以银器最为有名。石寨子的手工制作开始以家传为主,一户一品世代相传,沿茶马古道将自己的产品和手艺向周边地区传播。如今,石寨子及周边村落的民族工艺品仍沿袭家庭作坊、口传心授、手工制作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的生产格局,其工艺品远销欧美、印度和西藏等地。2000年被文化部和中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青铜殳入手,对山东地区周代青铜殳进行了梳理、辨识与归纳。结合文献记载以及与楚系殳的对比,基本搞清楚了山东地区青铜殳的形制,包括殳首、柲及柲环、殳镦。相比以前的认识,可知殳的年代更早,延续的时间更长(从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数量更多,分布地域更广(以齐国出土最多,还包括莱国、寺国、莒国、薛国等);殳多出土于墓葬,墓主人以中小贵族为主;青铜殳的形制、长度、共出的随葬品和墓主人身份等信息显示,这些殳绝大多数为晋殳,是主要兵器种类之一,除了具有指挥、军旌标识和壮军威的功能外,还有仪仗和打击功能。  相似文献   

11.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12.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年至七千年的历史,1973年最早发现在今浙江余姚姚江南岸的河姆渡村。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重要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等。骨质的数量较多,有骨针、织网器、锯形器、箭镞等等。骨耜是令人瞩目的重要发现。成套的骨木制作的纺织、缝纫工具,十分罕见。生活用品中上百件苇席残片,大的有一平方米以上,出土时色泽亮丽。出土陶器属于夹炭黑陶。此外,引人注目的是朱红色的木胎漆碗。遗址普遍发现大量的稻谷遗存,稻谷、稻秆和稻叶等大量堆积,层层叠压,最厚达20至50厘米。尤其是稻谷刚出土时呈金黄色,外形完好,连谷壳上的稃毛和…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历年出土大量周代文物,其中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青铜器已有简要报道。本次选择滕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出自庄里西墓地的18件周代前期青铜器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现墓地连贯的年代跨度,并进行合金成分及泥芯材质检测分析。庄里西周代前期青铜器主要体现周文化特征,通过类型学及制作技术分析,也可甄别出少量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图们江流域的旧石器晚期文化与长白山区有着密切的联系。石制品的原料大多为黑曜石,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高超的石器制作技术。出土动物化石的遗址仅抚松仙人洞遗址和稳城江岸里遗址,其他遗址只出土石制品。 这一地域旧石器晚期文化利用石片制作石器、以石刃制作工具。出土的石器大多有二次加工的特征。细石叶、细石刃石核受到了华北地区的影响,继而影响到周边的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北海道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是战国至西汉时期错金银铜器中的精品,也是古代犀形铜器中形象最为写实雄浑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研究综合利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成像、便携式X射线荧光、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犀尊的材质、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犀尊主体由铜锡合金组成,揭示了表面金银饰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探讨了错金银工艺的技术细节,得出嵌槽主要通过铸造方法制作而成的论点,并进一步印证该器采用金银丝嵌错工艺。本研究首次对器表金银纹饰的形貌和布局进行了详细复原,为战国至西汉时期错金银铜器的纹饰与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12年度周原遗址姚西居址H3、H4中出土的鹿角原料、鹿角镞半成品、成品的加工和使用痕迹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并结合动物骨骼鉴定、测量,着重分析了周原姚西居址鹿角镞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取材、原料加工、制坯成形等阶段的加工技术方法、流程以及加工工具等,初步总结了鹿角镞制作工艺的三大工序,原料加工的三个步骤,半成品加工至成品的七个步骤。通过从动物骨骼角度和灰坑堆积状况两方面的论证,初步认为H3、H4尚不具备专业生产鹿角镞作坊的条件,可能为一般的废弃堆积坑。而且,这批极具关联性的、能够反映鹿角镞制作整个流程的角料遗存,因数量太少,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缺乏专门化生产的条件。因而,仅能代表周原姚西居址H3、H4中存在着制作鹿角镞的活动,且该活动更有可能是家庭式自给自足,而非专门提供给整个聚落或流向聚落外部的鹿角镞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8.
张瑞 《新闻采编》2003,(2):19-20
随 着广电系统网络整合和播出机构职能转变工作的推进 ,县(市)台已由自办频道转为在公共频道的预留时段内播出自办节目 ,自办节目的时间压缩调整为2个小时。县(市)台播出机构职能转变 ,不单纯是一种频道资源的整合调整 ,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结构调整 ,是深化我国广电事业改革的有效举措。这一改革 ,必将给县(市)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 ,在职能转变中 ,应认清形势 ,找准定位 ,强化对策 ,真正在转变中实现新的跨越。“转变”与“机遇”毫无疑问 ,播出机构的职能转变对于建立高效、规范、严谨、有序的广播电视媒体运作机制 ,强化广播电视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吴山遗址出土的27件木材和木炭样品进行分析,揭示出以栎属(Quercus sp.)和榆属(Ulmus sp.)为主体的祭祀木材利用情况。部分木材或木炭结构变形,可以初步鉴定为阔叶材类。祭祀坑底板与壁板使用栎属木材搭建,有别于血池遗址同类结构使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情况。本次分析的车马器木材样品主要来自栎属和榆属等阔叶材,铁锸使用栎属木材装柄。吴山遗址与血池遗址祭祀用材的区别,可能反映了战国至汉代祭祀礼制的差异和祭祀主体文化选择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1995年西安北效汉长安城遗址2千多枚秦封泥的出土,再一次说明陕西故地应该有大量的秦竹简、木椟档案出土,然而,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并非如此。那么,作为秦时中央官署的主要书档案——秦简牍哪里去了呢?针对这个问题,笔在考证秦封泥时,初步揭示和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结合最近考古发现,综述如下,以飨档案界广大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