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展开分析,浅析关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比赛带给高职学生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以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能够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李晓翠  陈静静 《文教资料》2020,(6):131-132,146
随着农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很多农业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内涵和特征,探究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好地解决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和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程文香 《科教导刊》2019,(11):23-25,96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就业环境悄然间发生着较大的变化。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较而言,就业竞争力更弱,就业难度更大。仅靠传统的就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高职生的就业需求,应运而生的便是创新创业教育。就目前现实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互联网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本人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及其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应该更快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很多高职生开始自己创业的道路,在"互联网+"时代,高职生的创业道路显得更为宽阔,创业内容更为充实,但对其核心竞争力的考验却更为严格。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互联网+"的高要求,就目前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进行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具备更高的创业核心竞争力,毕业以后能更快地适应"互联网+"领域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是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主创业向来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创业思维凸显出了许多的问题。"互联网+"新常态下,如何抓住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机遇期,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将重点探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只有不断开展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质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一系列新的用人需求。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满足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直接关乎到高职院校充分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互联网跨界融合思维、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途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团员青年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团员青年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大学生团员青年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关键,最后提出融合"互联网+"思维,打造"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流行趋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逐渐成为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最关注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使互联网领域成为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重要内容,但传统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误解。所以,基于"互联网+"的视域,高职院校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阐述"互联网+"视域下研究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日益繁荣,给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了许多重要机会,怎样掌握"互联网+"的机遇变成了目前社会必须面临的难题。文章就"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出了剖析和整理,依照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情况,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并将目标投向互联网平台创业,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基于此,文章对"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创业生态体系进行初步研究探索,分析目前社会环境、创业培训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现状,总结"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可能面临的相关问题,并给出合理对策,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陈君 《职教论坛》2018,(10):153-156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高校更要实施好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等计划,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释放双创活力,努力实现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为就业之源。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特色教育和强化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行之路。文章将重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发展路径,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互联网+"时代背景大学创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探讨"互联网+"概念和内涵分析,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瓶颈和困境,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6):172-176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互联网与学校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课堂教学、就业创业的深度融合,这是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工业制造4.0时代的悄然而至,探索"互联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瓶颈,构建"互联网+"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6):147-150
为了提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对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认知、教学方法和指导服务等.而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路径有:课堂学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和校企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时期里,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社会热点,"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抗风险能力培养模式,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业创新也成为了现创段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制高点。作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大学生要怎么样才能够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就成为了当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文中对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和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地论述,并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瓶颈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21):49-50
"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互联网+的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产生了长足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此初步探索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开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