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析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这些年来新闻工作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危害极大,有必要对它作一番剖析。 有偿新闻的定义 有偿新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偿关系条件,二是新闻宣传关系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有偿新闻是以有偿利益的占有关系的不合法性、不合理性为有偿关系条件,以有偿利益属性及其  相似文献   

2.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禁止“有偿新闻”的联合通知发出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首都新闻界座谈会上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前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对党对人民和对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决刹住有偿新闻这股不正之风。这个讲话表达了中央对有偿新闻问题的重视和对新闻工作者的期望。这是当前新闻战线的重大改革行动,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衷心希望《通知》精神能切实得  相似文献   

3.
杜绝有偿新闻 提高媒体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波 《新闻世界》2010,(9):123-124
有偿新闻是一些不正之风在新闻工作者中的反映,它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声誉。本文通过说明有偿新闻的有害性以及新闻亲和力的作用,提醒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杜绝有偿新闻,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和力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有偿新闻是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它以新闻宣传为手段,投机取巧,谋取私利,是社会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突出反映。因此,反对和坚决制止有偿新闻,既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遏制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重塑新闻队伍良好形象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净化舆论阵地制止有偿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单位向被采访报道的单位、个人索要财物,搞钱稿交易。这种不正之风不仅违反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且沾污了新闻舆论阵地这块净土。它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如果不认真解决,就会像毒瘤一样侵蚀着新闻队伍的肌体。因此,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给新闻立法,从源头上堵住有偿新闻的发生和蔓  相似文献   

6.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抵制和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决定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特发表公告如下:一、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是一支有较好政治业务素质、富有奉献精神、有战斗力的新闻队伍。近几年来,新闻单位贯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贯彻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宣部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在新闻战线反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地抓了“有偿新闻”的问题。中宣部的这一重要举措,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衷心拥护。“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权与金钱(包括物化的钱)的交换,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它影响新闻的真实,损害新闻单位的形象,腐蚀新闻工作者,败坏社会风气,是新闻单位的一种腐败现象。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有偿新闻”在我国的出现和泛滥,有着深刻的现实和思想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的商品观念和竞争观念日益  相似文献   

8.
视野     
《视听界》1995,(5)
广电部制定禁止“有偿新闻”规定据7月25日《中国广播报》讯,为确保广播电视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维护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最近,广电部印发了《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新闻战线掀起了“禁止有偿新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新风”的高潮,并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和整顿,使有偿新闻这一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扼制.但在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中间,有偿新闻仍禁而不止,且花样翻新.有偿新闻为何禁而不止呢?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在新闻单位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少数领导认为为事业发展抓创收无可厚非,不惜“踩红线”、“闯红灯”,鼓励或放任采编人员兼抓广告创收.少数新闻工作人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服务应该有偿,利用新闻工作所有的特权,迎合社会上少数人借新闻宣传邀功请偿、扬名牟利的心理,放弃原则写吹捧稿、编关系稿、发人情稿,为单位拉广告、拉赞助甚至找报道对象收费索物谋取私利,从而使有偿新闻明滋暗长.二是管理工作不到位.有些新闻单位在广告专职队伍、审稿把关、财务收支、新闻工作人员接受捐赠和礼品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管理上的疏漏为有偿新闻留下了可乘之机.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新闻主管部门因人手少,不可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的特质规定性。如果背离新闻特性,新闻就变了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思想修养差,将商品价值交换的原则拿到新闻事业当中。他们钱迷心窍,唯利是图,拜倒在金钱脚下,为得到某些物质好处,违背新闻特性写假报道,“有偿新闻”由此而来。“有偿新闻”究其实质,就是新闻报道权的“权力寻租”行为。它是党风不正、行风不正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有偿新闻”这种不正之风的存在,必将严重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败坏党的新闻机构的声誉。另外,大量的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2.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不仅腐蚀新闻队伍,毁了人才,而且严重损害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破坏着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形象,干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股涌动在当今新闻界的浊流,危害如此之大,却又屡禁不止。其形式大多表现为个人行为和隐性行为,且已形成一定的层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抵制和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根据新修汀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宣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国记协关于建立新闻工  相似文献   

14.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15.
有偿新闻,是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不正之风,是社会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突出反映,其影响之大,危害之甚,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但是如何解决,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适合在新的条件下杜绝有偿新闻的新型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萧思健  廖圣清 《传媒》1999,(3):37-39
当前,全国新闻界正在着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杜绝“有偿新闻”。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新闻院系的在读大学生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看法是怎样的呢?1998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212名新闻专业二、三、四三个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0%以上的同学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表示不满;对此,同学们的集中意见是:“有偿新闻”严重。调查  相似文献   

17.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或新闻工作者利用采编条件、宣传手段,非法、非合理地为个人或单位谋取利益,就其本质来说,有偿新闻是一种权钱交易,即新闻报道权与金钱(包括金钱的其他物化形态)的交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依笔者之见,当前新闻机构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是导致有偿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省委宣传部等单位4月25日发出的《关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的通知》中,分别公布了举报电话.通知说,凡发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搞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的行为,社会各界人士可向省记协举报.举报电话:027—6783756,举报信寄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5号省记协,邮政编码:430077.通知说,凡发现出版单位及出版工作人员买卖书号、刊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有偿新闻”象腐蚀剂,在新闻界有所蔓延,它严重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声誉。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承担舆论导向的重要责任,并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要任务。正人先正己,如果我们新闻单位站不正,我们在舆论监督中就会失去权威性。我是国内记者部《各地通讯》版的主编,外地来稿较多,跟外省市新闻界同行及其他行业的作者接触较多。一段时间,“有偿新闻”的歪风在某些地方盛行。有时有这样的情况,有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重要讲话精神,为了落实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联合召开的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要求,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抵制和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决定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特发表公告如厂: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新风,自治区新闻界必须在加强本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新闻工作者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