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构筑清朗的网络意见表达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成为发展网络强国、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年1月20日至3月8日间,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43088条新闻及其1204769条相关评论的实证分析,考察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作为意见表达的网络新闻回帖所形成的受众互动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揭示了情绪在受众互动和群体极化之间关系具有抑制性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受众互动对群体极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众互动越强烈,情绪效价越消极,情绪唤醒越强烈;正向情绪效价、低唤醒度的情绪更容易导致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3.
通过网络随机调查,本文实证地考察、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学生获取"中国梦"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主要是电脑网络、电视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他们对"中国梦"内涵、理论意义以及中国梦与个体关系认知的主要渠道,其次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有效建构"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传统媒体在内的信息传播渠道需要共同面对的传播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大学生对"中国梦"既了解又关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作为考察“大事件”传播的案例,通过对1209名上海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考察了他们对国内媒体世博报道的接触情况、评价情况,以及这种接触和评价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获取世博信息的时间相对值不少,接触的渠道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渠道,接触最多的是实用信息;他们对世博报道总体上接近“比较满意”,最满意其速度,最不满意其批判性;接触和评价世博报道,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意愿(行为)均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实现“大事件”的有效传播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在北京、上海、宁波三地进行的手机报用户焦点群体访谈资料的分析,针对手机报的采用、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深入地了解受众的相关需求和意见;为推进手机报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加速; 同时, 中国大众传媒也开始具有一定的公共领域的功能。本文运用“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 分析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其对公共事务的知晓和社会政治参与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考察中国大众传媒在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并且希望能为丰富相关的媒介效果理论, 以及为探讨社会民主化、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7.
岁末年初,上海传媒界发生了两件大事:《新闻报》改版和《新民周刊》创刊。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促进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这两家传媒,在今年元旦正式问世之前,都推出了若干试刊,并发布了各种形式的广告和消息。这些“预演”、“预告”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不仅受到传媒界关注,理所当然也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扩散与普及深刻影响了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研究.本文选取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N=81)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引证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国际传播学科的新进展.研究发现,传播学在知识领域和空间版图上进行着双重扩张,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各个分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同构筑了传播学科的基础平台;影响因子的提高与内部互引的加强,表明传播学独立学科的形态进一步明晰,但对外影响力的贫弱,表明传播学学科地位仍有待提升;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引程度加强,反映传播学开放性的提高,社会心理学仍然是传播学最主要的外部知识来源,与信息科学互动不足,可能成为传播学未来发展的隐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受众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受众研究更加重视对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受众接触媒介的环境、受众认知三个方面的分析;其中内容的研究更重视对影像的分析,媒介的研究史重视对电脑网络的探讨,研究的对象更注重对女性的选取;并出现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的关系从"紧密难分"到"相对独立",受众研究与内容研究的关系从"效果"到"意义"的逐步转向等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态势.如何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研究,则是受众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我国20年来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20个年头,传播学作为“舶来品”也历经了20个春秋。1996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这不仅意味着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同时标志着中国传播学到达了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传播学下一步应向何处去?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