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介日益回归“新闻本位”,重视受众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受众的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市场化”的渗透、加入WTO导致的中国与“全球化”关系的深化,使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变得更加广泛、多样。在这一背景下,考察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状况,分析中国传媒运作的利弊得失,就具有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以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西方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充分重视;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的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研究受到社会资助有限,势必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外在效度;欧、美研究者在媒介效果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当下媒介效果研究与其历史上的"有限效果论"、"回归强大效果论"的关系,并指出,当下效果研究面临如何进一步理清媒介效果的发生过程、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的重任。  相似文献   
23.
萧思健  廖圣清 《传媒》1999,(3):37-39
当前,全国新闻界正在着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杜绝“有偿新闻”。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新闻院系的在读大学生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看法是怎样的呢?1998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212名新闻专业二、三、四三个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0%以上的同学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表示不满;对此,同学们的集中意见是:“有偿新闻”严重。调查  相似文献   
24.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 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相似文献   
25.
2001年9月11日 ,美国突然爆发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媒体迅速予以报道 ,全球为之震惊。各国政要纷纷发表谈话 ,哀悼死难者 ,谴责恐怖主义分子。“9·11”事件顿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看 ,面对这一世界性特大事件 ,上海市民的传播状态如何 ?他们通过什么渠道获知事件并进一步了解信息 ?他们如何接触、利用和评价相关的媒介与信息 ?在当前急速网络化的形势下 ,媒介与受众的传播过程和行为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围绕这些问题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9月15日~16日在上海市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随机…  相似文献   
26.
1982年以来,受众调查在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逐步推开,渐成风气,有力推动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国受众的面目,从一片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但至今,对这些调查成果进行综合研究,以求从总体上认识、把握中国受众的工作,还是一个空缺。 本文试以15年来主要的受众调查为依据,对中国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和对传媒总体评价的变迁作一番考察,力求比较准确、客观地勾勒出受众的真实面貌,为新闻工作在市场经济下的高效运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廖圣清 《新闻大学》2012,(2):125-135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内容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媒介内容既是内容研究的客体,又是内容研究的工具;内容研究既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独立研究领域,又与媒介机构(制度)研究、受众和效果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相连;实证研究仍是内容研究的主流,追求理论建构;视觉符号(传播)将成为内容研究的新热点,内容研究仍在文本、受众、社会机构多方关系中追踪意义。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上海18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微博使用状况、网络沉迷状况和网络道德状况,并对上海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判断和分析。此外,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还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角度,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9.
2003年3月20日打响的伊拉克战争,不仅对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而且对新闻传播领域来说,也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案例。令人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情势下,面对这种突发性、特大型的国际事件,中国传媒的报道和受众的反应,有何表现?有何变化?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02级本科生担任访员,于3月下旬开展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调查样本共计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93.3%。兹将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一、受…  相似文献   
30.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播学会(CAC)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主办的"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4年1月5日-6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这是中国传播学论坛的第三届年会,也是中国传播学会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首次合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被认为是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