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琳  江楠 《贵州教育》2023,(1):18-20
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小学育人的主阵地,班级活动发挥着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建班级活动,培养“善·雅·实”的好少年进行论述,以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2.
亚·德·霍普是20世纪英文诗坛为数不多的在讽刺诗创作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诗人之一。他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主张复兴讽刺诗的创作,并身体力行,创作了数量不菲的讽刺诗。霍普的讽刺诗按照其主题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具有评论时事性质,其锋芒指向人生百态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类则呈现出"以诗论诗"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本身的关注和思考。尽管霍普的讽刺诗创作也有缺陷,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他的讽刺诗可以说是充分地体现了这类古老的诗歌体裁包容性广、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83):32-33
创作于1962年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一对结婚多年的中产阶级夫妇乔治和玛莎,同一对初来乍到前来拜访的青年夫妇的聚会。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和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苦闷,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怀疑和摒弃。  相似文献   

4.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飞离”主题是主人公斯蒂芬与家庭、国家、教会的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斯蒂芬的叛逆性格也是社会的产物。质言之,斯蒂芬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斯蒂芬这个人。斯蒂芬冲出束缚在他身上的家庭、国家、教会的罗网,走向流亡的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爱尔兰的社会现实,艺术家的命运以及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具有较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克·乔·罗塞蒂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自我的成长空间,关注空间对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揭示人的生存空间与自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家庭空间内的漠视、囚禁折射社会空间失衡给个体带来的身份焦虑;以文化空间的错位传达由个体文化身份的丧失而引发的身份焦虑;以社会空间内的道德焦虑带来个体对身份的焦虑继而转向对宇宙中神秘力量的虔诚与敬畏;以女性细致人徽的观察力和丰厚的精神特质,通过诗性的言说方式,传达自身对空间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管虎导演的作品《厨子·戏子·痞子》化用欧洲狂欢节的表现形式,以陌生化的故事结构、丰富的画面、喜剧性的话语对白等表现手法为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提供了更具有市场价值的艺术表达范式,同时也为喜剧片注入了具有更高社会价值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后,大学、“象牙塔”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作为哈佛校长和享誉世界的高等教育专家德里克·博克对现代大学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博克眼中的现代大学是巨型和多元的;大学既要保持象牙塔内的学风,也要满足社会需求;但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到最合理的方式服务社会,同时养育大学自身。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内容在变化,结合最新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中的观点来看,博克的思想仍显示着勃勃生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提出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这一教育思想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回答和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哲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语·侍坐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阐释切不可拘泥.这里既有儒家人格对社会现实困境的解脱,也有对远古礼乐制度和太平治世的追慕,更有对冥于化道的人生境界的提升.本文分别从退隐、回归、大同、自由四个递进的层面分析孔子"吾与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郑玲  张红霞 《考试周刊》2010,(12):33-34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友谊交往、谈情说爱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主要流传于贵州南部布依族地区。至今为止它仍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缔结婚姻的重要方式。从浪哨与布依族民俗以及布依族婚恋文化特征等方面来探析浪哨音乐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金庸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金庸笔下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青年男女的情爱故事,反映出其小说在爱情主题方面的现代性内涵,即追求男女平等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权利;讴歌为爱奉献的舍己精神;肯定个体生命意志和实现"自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二拍"中的婚恋小说有25篇,其中有12篇认为故事中男女之姻缘是前世注定的,约占所有婚恋小说篇目的48%。这些宿命婚恋小说虽明言宿命,实际上都表现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时代主题,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宿命论思想是作者制造悬念的一种方法,为故事情节制造巧合、删枝削蔓的提供了观念支持。  相似文献   

14.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变迁,是反映女性自身发展状况同时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更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会风气的导向。通过对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两性感情、提高女大学生爱情中的自我认同和正确确立自己未来的角色定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校青年教师婚恋压力量表、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武汉地区5所高校3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较大的婚恋压力;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稍微高于全国男性和女性常模,属于中等偏上;高校青年教师的伴侣压力、家庭压力、经验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小萍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1):67-68,71
张爱玲擅长写男女间的小故事。其小说创作,皆表现了男女间的无爱状态或失爱过程,几乎没有完满的结局,标识出一种以荒凉和孤独为特征的悲剧蕴涵。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她父母无爱的婚姻,她自身婚恋的创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0.
情爱是河曲民歌的重要主题。河曲民歌中情爱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即自由恋爱;夫妻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搭伙计、为朋友;不伦之爱以及光棍和寡妇的爱等。河曲民歌源于河曲乡土民情,用酸词俗调展现,将真情实感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