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座沉陷之城“到底啥时候才能搬上楼啊?”刚一照面,泼辣的包挂兰冲我们兜头就是一问。3月22日,一个春日,站在被污泥和垃圾包围的一条小街上,四周是低矮、破烂不堪的棚户,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垃圾臭味。陪同采访的辽宁省本溪市采煤沉陷区治理办公室的小郭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著名的本溪采煤沉陷重灾区之一的先进街。推开包桂兰家低矮的屋门,一股浓烈的霉味向我们袭来。往下走了几个台阶,穿过后搭建的厨房,我们走进包家的房间。这间看上去不足20平米的矮屋已经沉陷1米多深,称之为地窖一点都不夸张。惟一的一扇窗户透过狭窄的厨…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07,(11S):4-4
一、全省采煤沉陷区治理情况 从2001年起,国家率先在我省阜新市实施新一轮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之后我省陆续在北票、南票、本溪、抚顺、调兵山、沈阳、灯塔等地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按照国家对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的统一要求,我省积极实施各项治理工程。一是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组成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作为治理工程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各相关市政府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和治理工程办公室,负责治理工程的实施。二是落实建设资金。按照国家50%、地方政府及个人出资50%的出资比例落实治理工程资金,同时省、市制定有关税费减免等政策,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两会”记者抢新闻速写万京华/方小翔又是一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据报道,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2100余名,人数超过往届。有关媒体曾经做过一个对比,1992年3月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不到1000人,1993年...  相似文献   

4.
《兰台世界》2007,(11S):《兰台世界》-1-1,42
这次省档案局和省发改委在阜新市召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档案工作现场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与会同志参观了阜新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档案工作,阜新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阜新市档案局分别介绍了他们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档案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其他各市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都很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就如何做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档案工作讲两点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两会”年年开,如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做好“自选动作”,以读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报道“两会”,深圳商报作了积极的探索。在今年的深圳“两会”报道中,深圳商报继续按照深圳报业集团党组和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对政务报道的改革要求,除按“规定动作”对“两会”进程作全面、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之外,还花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千方百计寻找符合商报特色的新闻角度、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对“两会”新闻进行采掘、加工,把“两会”报道做精做深,使“自选动作”展现了新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6.
89医院的新闻报道工作如同潍坊的风筝飞得越来越高。如果说新闻干事和报道员是天空飞翔的风筝,那么张修海政委就是风筝上的线。张政委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对报道工作的爱。报道员的“智多星”张修海当政委后,很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他发现报道员整日都忙于跑科室找新闻线索,结果收效甚微。怎样才能解决报道员不盲目地跑科室,又掌握基层的新闻线索呢?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转悠了好几天,终于发现每周五的院周会是最好的“新闻线索收集会”。参加院周会的都是各科室的主任、副主任、护士长,他们来自基层、对基层的新闻线索最清楚。从此每周…  相似文献   

7.
我是因缘十八罗汉而开始自己新闻记者生涯的。 1998年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后,我有幸到上海解放日报以及新闻报工作。 1999年3月22下午,在《新闻报》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上,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赵凯透露了这样一条新闻线索:几年前,山西灵石县有十八尊罗汉像被犯罪分子砍下头颅,走私出境。今年春节,他因公干到台湾,听说罗汉头被一位商人购买收藏,现在正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办理捐赠手续。那么,罗汉头是怎么被盗?怎么到台湾?如何捐赠?……这是重要的新闻线索。 电话采访罗汉头像的来龙去脉 3月2…  相似文献   

8.
邹默 《新闻前哨》2000,(6):16-17
同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了,或同一个新闻线索同时被发现了,楚天都市报的报道如何做到在本埠的媒体竞争中胜人一筹?这,是我们每一个记者编辑都时时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公共信息资源面前,除了靠拼抢作风做到人无我有外,更多的是要靠技巧做到人有我优。”在此,结合今年4月上旬的几则报道,谈谈我们在稿件组编上的认识与做法。 一、优在开拓或挖掘背景上,使新闻“立”起来 同一个新闻,能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东西?能。 3月31日,省委常委、公安厅长陈训秋发布命令:全省“网上打拐”集中统一行动正式开始!第…  相似文献   

9.
孙诚 《兰台世界》2004,(10):36-37
2003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本溪调研。郭韬作为随团摄影工作者,以其职业的敏感,高超的技艺,绝佳的视角,成功抓拍了温总理到牛心台小南沟采煤沉陷区灾民家中慰问的镜头,从而把平民总理的最佳画面定格在本溪山城,彰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爱民、亲民的感人形象,令人震撼,催人奋进。这幅摄影作品在今  相似文献   

10.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11.
郑红英 《新闻窗》2005,(6):49-49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新闻采访需要新闻线索,日常生活中新闻线索有许多,然而,如何发现它的价值以及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并使之成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都依赖于记者所掌握的新闻线索。记者该如何挖掘新闻线索?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新闻线索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和“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委,我深知写好新闻之难,中头奖之不易!然而,由《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孙月沐和李东生、孙伟华两位记者联合采写的《“两会”“四短”新风扑面》一文,却轻而易举地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得了一等奖,这其中的奥妙的确值得总结,引入思忖。依通常情况而论,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易于抓到中奖的“活鱼”。因为,他们整日“游动”在“两会”的“海洋”里,“含金量”较高的新闻线索便于捕捉。可是,孙月沐等人并非驻会记者,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首发命中”,而且能够拿到数额有限的一等奖呢。  相似文献   

13.
每年春天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对时事编辑而言,“两会”报道是每年工作的“重头戏”,如何在做好“常规动作”的同时,精挑“自选动作”,创新“两会”报道的模式,让版面更清新、大气,内容更精彩、可读呢?笔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河北电台今年的全国“两会”和省“两会”报道,在“规定动作无遗漏、程序报道零差错”基础上,拓展报道范围,创新报道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协调十几家电台联动,聚焦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跨省采访省内外代表、委员190多人;围绕两会审议讨论重点、百姓关注热点,推出了《兴省方略》、《基层心声》等几个各具特色的栏目。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的表扬:省人大、省政协对我台的报道致信感谢;兄弟媒体记者说,河北电台的两会报道“站位高,很有创意”;许多听众反映,两会报道“可听性更强了”。 对今年的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各级领导重视,听众瞩目。如何进一步搞好“两会”报道?会前,杨兴盛台长在两会报道组织动员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握基调,发挥优势,探索创新,提高质量;并在会议期间,亲临一线谋划指挥。副台长魏雁志、党总支书记刘晓雪等相关领导也到会指导。 今年河北电台“两会”报道进行了哪些探索?为搞好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提供了哪些借鉴?参加“两会”报道的部分人员从不同视角写出了各自的感悟。下面摘发几篇文章,以引发大家对今后“两会”和其它新闻报道的更多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金本 《新闻与写作》2002,(4):35-35,36
小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采访;第二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着重谈一谈采访。 敏锐发现新闻线索 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位小记者在放学的路上,听到某班的同学情不自禁喊道:“啊,今天的考试真快乐!”他抓住这个线索,采访了这些同学和他们…  相似文献   

16.
采访得失录     
选准采访的“出发点”我常通过报道会、电话或下基层收集研究新闻线索,但遗憾的是不少通讯员重犯了我起初也曾犯过的毛病,即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都当成了新闻线索。结果线索“差2毫厘”,稿件就“失之千里”,最终自食“败稿”的苦果。教训从反面告诫人们:新闻线索是采访的“出发点”,是稿件能否“命中”的先决条件。那么,什么是新闻线索呢?据《新闻学简明辞典》介绍:“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信息或信号。”用这个定义衡量,一般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就很难都成之为新闻线索了。新闻线索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性、时新性、…  相似文献   

17.
张海宁 《青年记者》2007,(14):102-103
客观地说,较之灾难报道的惊心动魄和主旋律事件的激人奋进,全国“两会”报道是比较难做好的报道类型。如何在持续十几天的会议中找到报道的亮点,并以受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开来?在2007年的诸多“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的《两会全观察》和经济频道的《两会接力战》给观众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两会”新闻学的门槛上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副组长朱承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新闻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两会”新闻组于3月21日邀集首都一些新闻单位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总结。各单位在会上汇报的重点,是报道怎样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辰目 《传媒》2015,(6):1
今年“两会”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了,《传媒》编辑部策划并采编了一组关于“两会”的深度报道.于是,本期卷首语亦应以此为主题才是.这里笔者作为政协新闻出版界的一位委员,想就委员如何履职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  相似文献   

20.
<正>年年两会题相似,岁岁年年“报”不同。2023年是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新面孔多,全国两会报道如何创新?我受命牵头负责报社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笔者是2007年担任中国青年报社两会特刊主编,开始参与组织策划全国两会报道。当时建议给两会特刊取名“民生视界”,开了新闻界给两会特刊取名的先例。此后,笔者参与或主持了报社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组织策划工作,深感创新之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