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川中丘陵区石灰性碱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林地、旱地、水田和撂荒地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并探讨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含量均为林地最高,其次为旱地、水田、撂荒地.根据我国土壤肥力分级标准,林地、水田、旱地表层(L1)土壤腐殖质含量中等,撂荒地含量偏低;(2)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和亚表层(L2)土壤腐殖质组成中,均以胡敏素碳相对数量最高,除水田亚表层土壤胡敏酸碳含量高于富里酸碳含量外,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富里酸碳的相对数量均高于胡敏酸碳相对数量;(3)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H/F值均小于1,表明川中丘陵区碱性紫色土为富里酸型土壤.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腐殖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林地>水田>撂荒地.同种利用方式下,旱地、撂荒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无显著差异.水田、林地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高于亚表层;(4)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 899、0. 790、0. 682、0. 909,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了黄淮平原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平均增加2.908 g/kg,有效氮平均增加7.163 mg/kg,有效磷平均增加2.635 mg/kg,有效钾平均增加15.485 mg/kg,土壤pH值基本不变;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增产7.9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间作模式对农田土壤及作物行间大气温湿度的影响,研究了马铃薯-玉米间作和马铃薯单作两种模式下,马铃薯行间土壤和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2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水分间作较单作大20%以上,而且间作0—60 cm土层的温度标准偏差不超过2.5℃,而单作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较大的突变.马铃薯单作模式下大气温度高于马铃薯和玉米间作模式,特别是在降雨较少时影响更为显著,如在8月17日,单作模式大气温度较间作平均高6.4%,在9月3日田间湿度间作比单作高12.27%,说明在降雨量不足时,间作种植模式能提高田间湿度.间作模式可以在降温时达到土壤增温、保温与双向动态调控的效果,对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效应;间作种植模式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消耗量,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重金属铬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选用小麦和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人为添加法及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的铬(VI)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及体内色素含量与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铬(VI)能促进小麦和玉米的发芽生长,而高浓度的铬(VI)则抑制小麦和玉米的发芽生长;但是铬(VI)对小麦和玉米产生的这种"低促高抑"作用的浓度水平不同,小麦的浓度为150mg/kg,玉米为90mg/kg;这说明玉米比小麦对铬(VI)更敏感一些.(2)铬(VI)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高度有抑制作用,铬(VI)浓度越大,小麦和玉米生长越缓慢.  相似文献   

5.
铬(Ⅵ)对小麦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熏金属铬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选用小麦和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人为添加法及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的铬(Ⅵ)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及体内色素含量与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铬(Ⅵ)能促进小麦和玉米的发芽生长,而高浓度的铬(Ⅵ)则抑制小麦和玉米的发芽生长;但是铬(Ⅳ)对小麦和玉米产生的这种"低促高抑"作用的浓度水平不同,小麦的浓度为150mg/kg,玉米为90mg/kg;这说明玉米比小麦对铬(Ⅵ)更敏感一些.(2)铬(Ⅵ)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高度有抑制作用,铬(Ⅳ)浓度越大,小麦和玉米生长越缓慢.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培养和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使用抗旱型种衣剂包衣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 :在沿淮淮北秋旱情况下 ,用抗旱型种衣剂 1 、2 #、3#、4#包衣对小麦萌发出苗、产量和WVE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对照相比 ,出苗期提前 1 .5~ 2 .5天 ,出苗率提高 6 .0~ 1 0 .0个百分点 ,产量提高 7.1~ 1 1 .6 % ,WVE提高 7.5~ 1 1 .9% ,其中以 4#种衣剂包衣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以陇东地区 1990— 2 0 0 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 1998— 2 0 0 1年的农业生产状况资料为依据,从光能利用角度出发,应用布达哥夫斯基连乘原理对庆阳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光能生产潜势,光温生产潜势,气候生产潜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各级生产潜力分别是:小麦:192 4 1kg/hm2 ,12 0 0 0kg/hm2 ,75 0 0kg/hm2 ,玉米:2 2 5 0 0kg/hm2 ,135 0 0kg/hm2 ,90 0 0kg/hm2 .马铃薯:2 4 0 93kg/hm2 ,16 5 19kg/hm2 ,10 94 5kg/hm2 .可增产潜力较大.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采用集、节水技术,改善良田生态环境,提高水分的有效率等措施提高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人员主持 ,有多个单位共同完成的腐植酸型种衣剂于1999年12月28日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鉴定 ,这项成果是国家“九五”科研攻关专题“抑蒸集水防旱抗旱集成技术研究”的一项内容。由于该种衣剂的主要成分为腐植酸 (包括黄腐酸 ) ,所以集中体现了腐植酸及黄腐酸的主要功能 ,有效地降低了作物苗期水分的蒸腾损失 ,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 %以上 ,增产幅度在10% -42 %之间 ,为西北及其它干旱地区抗旱保苗提供了有力保证。腐植酸型种衣剂采用新型杀菌剂、杀虫剂 ,经过多点示范 ,表明该种衣剂对于农作物的…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同异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作物育种中的新理论--同异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该理论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绿豆、芸豆、马铃薯、甘蔗、葡萄等11种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指出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化肥有机替代对皖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夏玉米化肥有机替代的可行性与替代比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和无机复混肥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比例(0%、20%、40%)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孕穗期穗位叶叶绿素仪测定值(SPAD值),改善玉米产量构成,提高玉米产量。与无机肥处理(NPK)比较,有机肥替代0%和20%化肥处理(OF100、OF80),在玉米生育后期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累积量,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改善玉米产量构成,显著提高玉米产量。OF100、OF80处理玉米产量分别为644.8kg/667m2和628.1kg/667m2,比空白处理(CK)增产61.1%、56.9%,比NPK处理增产12.6%、9.7%。结论:从玉米产量、施肥成本及农业环境保护角度综合考虑,皖北夏玉米种植以化肥有机替代20%(OF80),即每667m2基肥施用有机肥100kg,无机复混肥40kg,追肥尿素6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几种新型种衣剂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几种新型种衣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新型种衣剂处理能提高小麦出苗率,处理较对照基本苗数提高3.48~13.68%;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处理较对照增产3.8~13.2%,其中以激素增产型的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稻壳生物炭为材料,开展玉米田间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不施生物炭BC0、生物炭施用量为5、10、20、30、40 t/hm~2,分别记为BC5、BC10、BC20、BC30、BC40。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处于5~40 t/hm~2之间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提高31.41%,氮素利用率提高85.15%。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玉米产量比30 t/hm~2时略有下降,同时氮素利用率下降1.48%。生物炭添加量从5 t/hm~2增加到30 t/hm~2,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1.31%~56.56%;土壤有机质提高0.54%~69.26%,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19%~33.08%和24.31%~122.86%,土壤速效磷随生物炭用量提高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物炭还田能提高土壤养分并促进作物增产,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对玉米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旱地小麦膜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膜侧栽培能增加地温,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产1372.5kg/hm2,增产率29.3%.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盖物覆盖对旱作水稻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地膜、纸膜、麦秸、油菜壳、青草五种不同覆盖物覆盖对旱作水稻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壳、麦秸、青草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隔热、吸水、保水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促进旱作水稻生长,有很好的增产效果,较对照分别增产1035.5kg/hm2、918.8 kg/hm2、566.9 kg/hm2,增幅为19.7%、17.5%、10.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效果,较对照增产377.9kg/hm2,增幅为7.2%,增产达显著水平;纸膜覆盖处理较对照增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硫酸锌在不同土壤类型、施锌量、稻作类型和施用方式下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锌可提高水稻抗逆性,增产效果明显,施用硫酸锌产量平均为460.96kg/666.7m2,比对照增产35.23kg,增加8.28%,纯增收37.46元。不同土壤类型增产效果不同;水稻硫酸锌最佳经济施用量为1.1kg/666.7m2;稻作类型以早稻优于单季稻,单季稻优于双季稻;施用方式以基肥优于追肥。  相似文献   

16.
蚯蚓是农民的好助手,改良土壤的“专家”。它的食量很大,每天吞进的食物约等于自身的体重,经过消化,排出大量蚓粪。蚓粪含有氮、磷、钾、镁等元素,比一般土壤的含量高3~11倍;蚓粪还含有15~30%的胡敏酸,能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蚯蚓能在板结的土壤里钻孔潜行,使土壤变得既疏松又肥沃。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黄淮海平原典型的小麦玉米两熟农作制为案例,进行了水氮耦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麦玉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2水比灌1水,产量增加幅度是2.60%~14.45%,浇水3次的麦玉产量与灌水2次的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以小麦灌2水处理最好;在同一水处理上,麦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22.5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施氮水平增加到30.kg/667m2时,有所下降.因此,以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最佳.水分利用效率与麦玉产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以小麦灌2水,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好,此时对小麦而言可节水50m3/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 1造玉米氮肥利用率以每kg土施用 0 7g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每kg土施用 1g沸石 ;②第 2造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则是以质量分数为 0 1%的沸石用量最高 ,其次是 0 13%的沸石用量水平 ,和对照相比 ,沸石处理使两造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2 3 2 %~ 33 1% ;③沸石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氮肥的损失 ,与对照相比 ,降低率达 2 5 9%~ 30 6 % ,但对土壤中氮肥的残留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主要作物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龙江省1980-2011年的气候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等资料,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温度、降水两个主要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小麦产量下降,水稻、玉米和大豆增加,形成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的产量结构;温度与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几种作物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80、0.574、0.603和-0.666,都在0.01或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降水和水稻、小麦两种作物产量在0.05水平上显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395和-0.430。降水和玉米、大豆两种作物产量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分别是-0.197和-0.294。由此可见,温度对黑龙江省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的影响,且几种作物产量受温度和降水影响为:小麦>水稻>大豆>玉米。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置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对比田间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肥料效益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辉县不同类型土壤上,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增产玉米555-1 278 kg/hm2,增收1 212.75-2 781元/hm2.肥料利用率提高3.96%-14.17%.测土配方施肥有利于肥效的发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实现玉米增产、增效、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