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个体网络道德叙事是个人以道德为主题、以网络为载体而展开的叙事形式,它以争取道德认同为价值诉求,其叙事的文本可信度以及由叙事而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道德绑架是指道德绑架者以自身定义的社会道德准则为筹码,通过舆论压力胁迫甚至是攻击他人履行道德或终止与道德冲突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扭曲错误的道德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得以加快。人们在及时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能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它一方面是影响,激发人对新闻的积极关注,但同时,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出发,阐述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进而分析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成因,最后就如何有效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曙光 《新闻界》2001,(2):63-64
从最早用于军事用的阿帕网(Arpanet) ,到服务于大众的国际互连网(Internet),再到成为1999年中国科技新焦点的未来设想-数字地球(Digitalearth) ,网络发展的三部曲将世纪之交的人们带入了崭新的网络社会,然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在道德上是中立的,它保证人类能够做出奇迹,但是并不告诉人类该做出什么奇迹,英国达勒妇大学的A.米尔恩教授说:“没有道德就不会有任何社会生活”。网络社会在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前所示有的可能性的同时,这一信息化浪潮必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消极的(有的已经出现,而有的或许将以人们始料未及的速度出现)道德影响,网络道德建设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系统的子同样面临着建设网络道德,确立网络媒体行业规范,保护网络媒体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推动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任务,那么,网络影响道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对新闻影响道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对新闻媒体提出了那些道德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然而,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大潮,人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技术的准备,却未能足够地关注心理与道德的“堤防”。因此,当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猝然发生并呈蔓延之势时,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的社会教育体系便陷入了失措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有必要从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网络活动特征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出现的必然性、网络社会德育的可能性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作深入的心理与社会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焦虑是描写现代性道德困境的重要范式。“最美现象”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和社会正义的内心认同。“最美现象”体现出一种仁爱、情怀和一种奉献精神。文章通过发挥“最美现象”的心理功能,利用“最美现象”的心理效应,呵护“最美现象”的心理安全来化解社会的道德焦虑。  相似文献   

7.
根据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认为网络自制节目的网络接点主要分为资本、政府、媒体和基于共同志趣和身份认同连接而成的受众群四种类型。网络自制节目的话语权力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力量场,而且目前更加靠近资本,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以道德经济为视角,反思网络自制节目的道德冲突问题,并从文化生产、商业资本、媒体、政府等角度提出化解市场理念与文化诉求之间内在矛盾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浅议传媒伦理研究中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  杨纯 《新闻知识》2006,(9):57-5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传媒伦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核心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传播伦理”和“传播道德”、“传媒伦理”、“广告伦理”和“广告道德”以及“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在这些研究中,特别是以“传播伦理”和“传媒伦理”为核心概念的研究中。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极其相似。笔者试图探讨一下这儿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种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而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消极表现,虽然网络暴力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和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但是在监督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监督”的初衷发生了背离,通过虚拟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将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网络社会中,新的伦理规范形成之前,通过法制、道德教育等手段来填补现时网络中无规范的真空,无疑是现代人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应坚持“慎独”修养,随时随地自觉地严于律己。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虽有做某种坏事一时不会被人知晓的条件,但仍然坚持道德操守,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准则行事。“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道德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品格,达到“慎独”的境界。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记者应该做到,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深入其中,这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飞跃,同时也对媒体如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红文化”、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微信朋友圈等新网络现象出现的过程中,部分网民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及价值取向等逐渐暴露出与物质条件不相适应的“幼稚”和“无知”.这不但损害个人形象,也对网络环境的和谐造成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对网络表达道德乱象的治理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锦华 《编辑之友》2010,(10):53-55
目前,网络上低俗之风盛行,艳照、不雅视频、芙蓉姐姐式的网络红人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多的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积极呼吁构建网络伦理.什么是网络伦理?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从伦理学谈起.那么,什么是伦理学呢?伦理学是对道德进行研究,关注人的行为和价值的一门学问.它的实用性在于判断什么是符合道德的,什么是违背道德的.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些道德关系制约和规范网络中人的行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技术和法制上,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个层面.其实,人们把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新技术"的应用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是人类以信息网络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生成的新型文化形态,是人类一种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网络虚拟交往易导致个体道德观念弱化和价值取向紊乱,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网络主体道德观念异化导致其网络行为演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多重和网络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导致网络非道德主义泛滥。网络主体道德理性丧失导致主体道德人格缺失。培养和谐网络文化场域建设力量,发挥制度的秩序整合与建构的双重效能,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拓展教育渠道,创建优秀红色网站、博客和BBS等和谐网络文化辐射载体,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健全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行为规范,加强网络技术研发,有效净化网络信息,加大网络审查和监管力度,营造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5.
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众传媒的言论自由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今天,应当如何回应在传媒活动中所发生的诸多关于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仅仅通过法学意义上的认知与探讨,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二难命题”,显然不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径。知情权与隐私权是一对关系权利,相辅相成,具有平等的权利地位。平衡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有赖于我们建立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通过对大众传媒及其言论自由以及知情权和隐私权进行道德意义上的分析与理解,进而确立“把人作为目的”这一基本原则,并给予个体权利以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在大众传媒的道德选择中获得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邹依航 《今传媒》2021,29(4):154-156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以其实时性和广泛传播性成为当下社会人群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随着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界限的不断模糊,加之虚拟性的加持,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问题逐渐渗透入网络社会,对公民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影响,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及其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规避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琴 《新闻世界》2004,(6):10-12
网婚说白了就是网络上的“婚姻游戏”,在生活中互不相识的男女双方,模仿现实的手续在网上“登记”、“结婚”、“安家立业”。并在一个虚拟的图环境中体验男欢女爱的“婚姻”生活。操持家务。甚至虚拟“生儿育女”。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12万人参与到网婚中来。这种虚拟的“婚姻”关系在网络中比比皆是。网婚人群也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教师、司机、公司员工、自由职业等等。网婚使人们在虚拟世界里颠覆了传统和道德的戒律。婚姻几乎成了儿戏;与此同时,现实的家庭秩序和夫妻关系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威胁。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交流应当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在客观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使交流的高自由度、高时效和多元、互补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个领域里,道德的偏执是更加本质的虚假。交流主体应当自觉于道德自律,以公众立场和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行为,网络信息交流不是让人沉溺低级趣味的泛滥之所,而应当是提升人文素质的理性平台。  相似文献   

19.
鲁峡 《新闻爱好者》2011,(24):94-95
网络信息交流应当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在客观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使交流的高自由度、高时效和多元、互补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个领域里,道德的偏执是更加本质的虚假。交流主体应当自觉于道德自律,以公众立场和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行为,网络信息交流不是让人沉溺低级趣味的泛滥之所,而应当是提升人文素质的理性平台。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网络明星层出不穷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情况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很多网络明星通过放弃道德底线而成名,他们的所得大于付出,因而有人不断力图通过冲破社会的道德底线走红。这种情况对社会运行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为了减少通过放弃道德底线成名的现象,政府、相关行业、受众应该明确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共同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