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侠小说译介的特殊性在于如何在译入语读者脑海中创设相对应的武侠形象,译者应优先考虑将中国元素、武术术语和打斗场面以最高的"对等度"呈现出来,融合意译、注释、省译等方法,此称为"可视化"翻译。在语言转码的基础上,译者应进行文化解码,提高文化负载词、武术词汇和语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程度,以获得译语文化系统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武术运动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运动之美,运动美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人们欣赏美的情感和意识,从衣着打扮到仪容风度,从艺术创造到文体活动,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色彩的中华武术渗透着浓厚的美学因素,在那一拳一腿、一招一式中展示出纯净心灵的永恒魅力。练以健身,用以自卫,乐以畅心,美以悦目,这正是当今武术运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武侠电影的艺术性塑造,即:以宣扬武术文化为影片主题、利用真实功夫展示武术魅力、选用动作明星演绎历史"明星"、借助电影技术增强动作效果;继而分析总结了武侠电影的整体价值: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加速中国武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电影产业和武术产业的共同发展,是宣传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旨在引导观众从不同视角欣赏和理解武侠电影,同时也希望对发展和普及中华武术运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用心雕塑武侠群像,既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体现,更是重塑士精神、重构士群体的一种尝试。吴敬梓希冀以勇武、正义、慷慨的侠气警醒、救赎儒士阶层,促使其摆脱衰迈之气,奋发有为,从而创造清明安乐的理想社会。武侠群像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深意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魅力,在国际与国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一些武侠题材、武术题材的艺术形式被搬到荧幕上,人们对于武术的热情和喜欢更是持续不减.然而如何看待武术,将武术明确定位给追求武术学习的人,是武术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术不等同于暴力,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竞赛项目,它兼具观赏,健身,和攻防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武术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的魅力,然而现在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武侠电影彰显的侠义精神代表的是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关怀。《龙门飞甲》再次展示了江湖侠客快意恩仇的武侠电影之应有之义,值得关注的是电影里弥漫着的情与爱,这些有关江湖的风月故事,有情爱,也有情谊。《龙门飞甲》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使情与爱多了一份浪漫,使"侠"与"义"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学科,对现代武术形成的现状进行反思。通过对江湖文化的梳理,特别是江湖上与武术息息相关的武侠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江湖文化对武术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并且剔除腐朽的文化残枝,重返武术的光明,使带有"江湖"文化色彩的武术回归现代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徐现峰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64-65,68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在解释了武侠电影定义的基础上,从主题思想:注重文化传播;技法展示:注重真功呈现;武打效果:借助电影技术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武侠电影中武术元素的艺术化展现。最后总结出武侠电影对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播和普及;带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武侠电影包括着武术元素,所以容易与武当文化发生联系.少数武侠电影对武当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了或深或浅的反映与塑造,客观上起到了介绍与丰富武当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小兵 《考试周刊》2010,(36):154-155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作为其中的瑰宝之一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具有体育、军事、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一种超越武术本身的博大精深的精神——武德。一方面,几千年来武德一直指导着武术实践的发展,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武术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武德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华传统武德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本文对其作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当大众文化占据了人们的日常和娱乐生活时,如何辩证看待大众文化的利与弊,利用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费性和视觉性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武侠影视的精神空间:"天下",武侠影视的行为空间:"江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在武侠影视作品中如何利用视觉文化因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是研究武侠影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英意象的转换。而武侠小说中含有很多独特的武侠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则更具中国特色和武侠特色。在《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译者闵福德对于其中的武侠文化意象采取了独特的"杂合化"表达,文章拟从武功招数、绰号名称及帮派名称三个方面探讨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方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武侠影视剧也风靡中国近二十年。但是,这些影视剧除了在票房和收视率上获得收益之外,所提供的后续产业开发的空间却极其狭小。中国武术产业的局面依然是门可罗雀。这种尴尬,和中国武侠影视剧过于抽象、空洞地表达武艺本身以及武艺所内涵的精神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武艺作为影视剧的形式载体,可以采取具象化或抽象化的方法加以表达,但武艺背后的精神文化却必须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  相似文献   

17.
赵秀萍 《考试周刊》2013,(48):193-193
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引进武术文化,可以丰富运动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健康、社会等领域积极发展。"武术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行为美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既集中又深刻,既有本质又有表象,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作者分析了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中渗透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是展现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高校武术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姿势美、气韵美、风格美、劲力美和精神美的教育,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促进大学生审美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4,(A5):33-34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体指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蕴含悠久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简要分析武术文化在中国特色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并结合高校武术教学经验,分析高校武术课程在武术文化渗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弘扬中华武术和武术进奥是武术研究热点.本文用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和综合了宗教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发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对"文武之学"的提倡起到了推广和传播武术文化的指导作用;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内容与武术密不可分,起到了对武术文化间接推广作用.宗教也提供了武术技术水平提高所需要的传承、交流、研究和提高等客观条件.另外,儒家文化还提出发展武术文化的原则:道教文化为武术文化技术理论完善提供了支撑;佛教文化对武术的传承提供了借鉴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