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薇 《现代语文》2006,(3):92-92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1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2.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3.
安庆枞阳话完成体标记"条[tiαu35]""子[ts(l)°]""了[liαu°]/[liαu214]"可以单用,可以组合,一共构成六种标记格式,"子[ts(l)°]"是典型的主标记.六种格式在共时平面上又明显地分成了相互影响的两大类.  相似文献   

4.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现行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其第六编"元代文学"部分<白朴和〈梧桐雨〉>说<梧桐雨>第二折是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的,其实古今各种版本的<梧桐雨>第二折均无"乞巧排宴"的情节,这个情节应在第一折.另外,这本<中国文学史>还说<梧桐雨>的转折点是在第三折,其实应在第二折.  相似文献   

6.
说"九州"     
<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帝王世纪>、<吕氏春秋>等古籍中所载"九州"各有差异,但从中可见"九州"已为今中国之绝大部分地区.考察这一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五章的"电流表"一节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和补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语>语体简约、微言大义且年代久远,给世人研习带来重重困难,常致各家之说屡屡相异,甚或相互冲突.对<论语·子罕>篇第六则,历来所见亦多有别.与传统的"个人心得式"解读法不同,本文采用对文中关键之"多"字的各种可能义项置入语境进行组合、分析、比较、优选的解读方法,以求最大程度地切近文本内涵,走出此类经典解释困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下去"一词的句法语义属性,发现"下去"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可以直接做谓语中心;具有[位移]、[趋向]、[目的地]等多重语义特征,可以看成谓语中心的一部分或表趋向的补语或表结果的补语;具有[延续]的语义特征,表示动作的延续,具有"体助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所录《折杨柳》的作并非戴叔伦,亦非宋人何汶《竹庄诗话》所言之窦巩,而确应为杨巨源。  相似文献   

12.
在《窦娥冤》剧中,窦天章的出场次数并不算多。然而,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窦天章却是一个“灵魂”人物。窦娥悲剧命运的形成及冤屈得以昭雪和窦天章有着直接的联系,窦天章的教化对于窦娥在面临“情”和“理”、“贞”和“孝”的抉择时起到了决定作用,窦娥以生命为代价所坚持的“贞节观”的最终取胜,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关汉卿所认同的窦天章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的《窦娥冤》既展现了窦娥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亦展现了她作为女子的婚姻悲剧。剧作以窦娥的悲剧为主导,以窦天章和蔡婆的悲剧为陪衬,多重合奏的悲剧使剧作悲剧气氛极为浓烈,因之,《窦娥冤》的震撼力极为持久和强烈。  相似文献   

15.
"着"字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助词"着"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着"的虚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分两部分:一、"着"的虚化机制;二、"着"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早晚"一词和"这"组合之后存在三种"时候义":言时间之早;言时间之晚;说话的这个时刻。这与现代汉语中的"这时候"同义。要区分"这早晚"的三种意义,可以在语表和句法结构上找到一些形式上的标志。"这早晚"和"这时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并最终被"这时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由表示“已经”意义的副词“都”组成的“都”字句。“都”一般读轻声,强调事情的已然性;句末有“了”。这种句子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富于表现力,口语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家庭出生、成长环境、爱情,婚姻,一直到她被害死亡的过程,剖析生活在元代下层社会当中的一介平民女子的悲剧,从这个悲剧女性身上,我们看到了元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制度黑暗。社会秩序混乱、法律极度松散、人伦道德完全丧失的社会体系。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代表了下层民众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强烈愿望。这个小人物的死,使我们看到在元代那样的社会中,弱小的平民阶级是找不到出路的,剧中借助天义鬼神的力量来为她伸冤昭雪,向天下人宣告了天理不可违,劝告人们遵守天道,也肯定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亲情的悲剧--《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另层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关汉卿代表作的<窦娥冤>写出了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抛弃,后受冤而死的故事,反映出真正的悲剧是由于人性中的亲情所造成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代语境,诗人多多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其当代诗歌有着独有的当代特质。更重要的是,多多的诗学观念,昭示着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精神向度。在多多的诗歌观念之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语言竞技特质。这种语言竞技特质是以建立自己、重塑自己的自我主奏为其诗学原初的境域,进而在创作、语言、意象三个维度上展开了诗歌的三重语言协奏,形成了紧张诗歌这样的专属诗歌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世界的对抗和对话中,多多的语言三重协奏诗学不但维护了自我之志,掌控了世界,而且他的协奏诗学逼视出当代诗歌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