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世界名曲的<小河淌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作为<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大理弥渡密祉,却几乎鲜为人知.今年六月,借参加大理州作家协会采风团活动之际,我有幸走进了弥渡密祉.……  相似文献   

2.
密祉那地方     
铁栗 《大理文化》2009,(5):17-18
夏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烦倦着城市里的燥热,忽然就决定要到密祉去消受清凉.密祉是弥渡管辖的乡镇,位于弥渡县城的东南,那首著名的<小河淌水>就发源于那里.……  相似文献   

3.
弥渡的味道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4,(12):76-79
正想了很久很久,也念了很久很久,终于,在这个春天,我来到弥渡,来到小河淌水的故乡,领略花灯的烂漫激情,聆听铁柱的沧桑历史,品尝卷蹄的浓香脆嫩。春天的弥渡,在内心深处缠绵,在时光深处温婉。一、密祉闹花灯当南国二月的春风,把弥渡田野的油菜花,大片大片吹开,黄灿灿,亮闪闪,温润着我们的眼眸。  相似文献   

4.
一苇 《大理文化》2014,(12):71-75
正提起弥渡,你也许会想起那首歌,那首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也许你会脱口蹦出一个词:花灯。或者,你一脸坏笑:呵呵,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当然,天生桥、铁柱庙、太极山,还有茶马古道上的密祉小镇。够了,弥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盛产民歌和爱情,不去,让人心驰神往,去了,让人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5.
密祉的春天     
认识密祉,是因为那首驰名中外的民歌<小河淌水>,还有名闻遐迩的花灯.初到密祉,是草长莺飞二月天.金色阳光很随意地涂抹在高原之上.天空蓝得让人心痛,明净、单纯,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6.
秋游太极顶     
已丑年八月初一的中午,我怀着美好的心情带上家眷驱车经弥渡县的密祉乡前往太极顶。过了密祉,走了10公里左右的山路,到达太极顶林业保护站的时候,已经再无公路可走了,  相似文献   

7.
正密祉镇。小镇旁有条从山林里悠悠走来的小河。带着深山的朝露和林涛,小河一路流到密祉就幻化出了一首千古名曲:《小河淌水》。不知道这首民间小调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了多久,这首歌随着小镇旁的茶马古道,借助马帮汉子的口流传到远方。直到1947年,有个叫尹宜公的密祉人将这首民歌整理出来,填上词,《小河淌水》就开始走向世界。记得第一次听到《小河淌水》时的心灵震动。这世界上竟  相似文献   

8.
寻访桂花箐     
一苇 《大理文化》2011,(10):82-83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才知道桂花箐。这里不仅生长着千年古桂,还生长着山地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据说《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先生就在桂花箐听过这首歌,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曲。  相似文献   

9.
李武华 《大理文化》2011,(10):113-114
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弥渡花灯、山歌多达400多首,传统剧目达250多个。弥渡文化呈现群众基础广泛、民歌品牌响亮、历史文化深厚、花灯文化资源丰富四个特点。弥渡花灯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云南花灯之林,民歌《小河淌水》、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老家在大理弥渡。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个大项目之一,东川铜矿开发提速,需要大量的建设人员,东川矿务局到弥渡招工。1960年,一心想到外面闯一闯的母亲,不顾父母反对,报上了名,招工进了东川矿务局,被分配到因民矿。从弥渡坝子来到乌蒙山区,还是被称为地无  相似文献   

11.
赵云 《大理文化》2012,(12):66-68
沿着时间之河,逆流而上 去寻找云南民歌的源头 关键词:1947年。春天。孕育 音乐才子尹宜公 独坐云南密祉的石头上 生病。生一种与青春有关的通病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进弥渡,让你不仅是面对绚丽风光、物华天宝的目不暇接,不仅是感悟厚重文化心灵的心凝形释,还有品尝特色美食的口齿生香。弥渡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弥渡15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立体气候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使弥渡拥有更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一年四季都产好蔬菜。这里有超级美味的绿色野菜宴,有绝对震撼的山珍宴,有可登大雅之堂的豆腐宴,有各种名贵中草药当作蔬菜  相似文献   

13.
密祉见闻     
不过是滇西高原上的一个半山区小镇,可画家说它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作家说它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而让它真正闻名于世的是歌唱家,这就是被国际乐坛称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密祉。  相似文献   

14.
"云南花灯比山茶,弥渡山茶别样红",这是对弥渡花灯形象而高度的评价。弥渡花灯传承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基础深厚,继2000年弥渡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之后,弥渡花灯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弥渡花灯走出弥渡,走出云南,引来更为广泛的关注。元夜燃灯处张灯踏歌乐  相似文献   

15.
味道弥渡     
彭琼瑶 《大理文化》2011,(10):86-88
一直觉得生在弥渡是很有福气的,一年四季不冷不热,一天过日子不急不躁;山上有树,河里有水;小伙子帅气阳光,姑娘个个温柔爱笑……所谓"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可不是徒有虚名的。而我是一个"好吃"之人,每每跟人提起家乡的千般好万般好时总会不自觉  相似文献   

16.
王亚林 《大理文化》2012,(10):91-94
明代御史邹尧臣 李元阳,在大理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与李元阳同榜登科,中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进士的弥渡县密祉乡柳城村人邹尧臣,却不尽为人所知。须知,一个地方,两名同是出生寒门的举人同登金榜,这在当时,堪称大理乃至云南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7.
弥渡红粬米     
谢海梅 《大理文化》2014,(12):85-86
正红粬米是弥渡特产之一,是弥渡弥城独家首创的生物食品调味之佳品。在弥渡制作这种红粬米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仅有弥城镇果子园村的几户人家能够制作。因制作成功的粬米颜色呈玫瑰红,又像滴汁的樱桃样鲜红诱人,故称之为"红粬米"。据传红粬米的制作工艺是几百年前就传下的秘方,这一秘方至今无人知晓。在该工艺的制作家庭里,据说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海男 《大理文化》2010,(3):7-18
我曾经沿着洱海边寻访过南诏到大理国以来的文化遗址和遗梦。那些漫漫长卷中的史前文化震撼过我的灵魂。大理之人文符号从浩瀚的天宇间飘忽而至,我希望我在将来的某一天,屏住生命中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不少地方都有白云寺,仅在大理,就有弥渡白云寺、南涧白云寺。关乎弥渡白云寺的美好,已珍藏在生命的行囊里。而每一次,车行从巍山到南涧的路途中,看到一块醒目的白云寺路标牌,看到路牌,心便会萌生出对南涧白云寺的美好遐想。初冬闲暇时,朋友邀约,如愿去探访南涧的白云寺。我们一行四  相似文献   

20.
张昭 《大理文化》2005,(4):45-46
多少年来,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正言宣传者有之,戏言调侃者有之,笔者咀嚼再三,骤发断想,试从以下五个因素作一浅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