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祉的春天     
认识密祉,是因为那首驰名中外的民歌<小河淌水>,还有名闻遐迩的花灯.初到密祉,是草长莺飞二月天.金色阳光很随意地涂抹在高原之上.天空蓝得让人心痛,明净、单纯,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名曲的<小河淌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作为<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大理弥渡密祉,却几乎鲜为人知.今年六月,借参加大理州作家协会采风团活动之际,我有幸走进了弥渡密祉.……  相似文献   

3.
秋游太极顶     
已丑年八月初一的中午,我怀着美好的心情带上家眷驱车经弥渡县的密祉乡前往太极顶。过了密祉,走了10公里左右的山路,到达太极顶林业保护站的时候,已经再无公路可走了,  相似文献   

4.
弥渡走笔     
正因为一首名扬世界的经典歌曲《小河淌水》,极大地提升了弥渡的文化形象,许多进入弥渡的过客,都会往它的诞生地密祉张望。有的,会直接离开坝子,沿着山路,到密祉寻访。我不会错过密祉,包括街旁的珍珠泉,桂花箐里的那株千年古桂,早已多次光临。几天前,再受邀到了弥渡的白云寺,又感觉别有洞天。此行,我们一行六人,又顺势寻访了铁柱庙和雾本村,不禁赞叹:文化在民  相似文献   

5.
正密祉镇。小镇旁有条从山林里悠悠走来的小河。带着深山的朝露和林涛,小河一路流到密祉就幻化出了一首千古名曲:《小河淌水》。不知道这首民间小调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了多久,这首歌随着小镇旁的茶马古道,借助马帮汉子的口流传到远方。直到1947年,有个叫尹宜公的密祉人将这首民歌整理出来,填上词,《小河淌水》就开始走向世界。记得第一次听到《小河淌水》时的心灵震动。这世界上竟  相似文献   

6.
寻访桂花箐     
一苇 《大理文化》2011,(10):82-83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才知道桂花箐。这里不仅生长着千年古桂,还生长着山地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据说《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先生就在桂花箐听过这首歌,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曲。  相似文献   

7.
赵云 《大理文化》2012,(12):66-68
沿着时间之河,逆流而上 去寻找云南民歌的源头 关键词:1947年。春天。孕育 音乐才子尹宜公 独坐云南密祉的石头上 生病。生一种与青春有关的通病  相似文献   

8.
密祉见闻     
不过是滇西高原上的一个半山区小镇,可画家说它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作家说它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而让它真正闻名于世的是歌唱家,这就是被国际乐坛称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密祉。  相似文献   

9.
有时候,让人流连忘返的并不是誉满四海的名山大川,它可能是一处不起眼的清幽小径,或者是一方远离尘嚣的山野人家.随意地走进,不期地一瞥,很可能就是自己一直苦苦找寻的世外桃源. 春天,我同晨曦一起抵达密祉. 晨雾还未散尽,蚕豆的叶片上还泛着霜花,豆荚早已迫不及待地释放出清香来.四周的村落里炊烟渐渐升起.农家小院里的鸡鸭早已伸...  相似文献   

10.
王亚林 《大理文化》2012,(10):91-94
明代御史邹尧臣 李元阳,在大理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与李元阳同榜登科,中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进士的弥渡县密祉乡柳城村人邹尧臣,却不尽为人所知。须知,一个地方,两名同是出生寒门的举人同登金榜,这在当时,堪称大理乃至云南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1.
弥渡的味道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4,(12):76-79
正想了很久很久,也念了很久很久,终于,在这个春天,我来到弥渡,来到小河淌水的故乡,领略花灯的烂漫激情,聆听铁柱的沧桑历史,品尝卷蹄的浓香脆嫩。春天的弥渡,在内心深处缠绵,在时光深处温婉。一、密祉闹花灯当南国二月的春风,把弥渡田野的油菜花,大片大片吹开,黄灿灿,亮闪闪,温润着我们的眼眸。  相似文献   

12.
一苇 《大理文化》2014,(12):71-75
正提起弥渡,你也许会想起那首歌,那首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也许你会脱口蹦出一个词:花灯。或者,你一脸坏笑:呵呵,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当然,天生桥、铁柱庙、太极山,还有茶马古道上的密祉小镇。够了,弥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盛产民歌和爱情,不去,让人心驰神往,去了,让人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13.
姚静 《大理文化》2005,(6):38-943
那棵树,就长在对面的街道旁,站在我家的阳台上就可以看到.它是一棵被砍伐过的树,它的主干被迎头砍去了一半,只剩下三米多高的一截树干立在那里.但从那粗壮笔直的树干上不难想象它原来的高度,显然它曾经是顶天立地的.是它的高度妨碍了从它头上越过的密如蛛网的电线,它因此招来了伐戮之灾.  相似文献   

14.
密宗和禅宗是佛教中的两大宗派,两派对语言功用论述各有其独特之处,密宗宣扬“不离文字”,“自致成佛”;禅宗则声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本文拟就密、禅。宗的语言观略作探讨。一、得性忘言,自致成佛密宗的“三密法门”为身密、语密和意密《发菩提心论》说:...  相似文献   

15.
編後     
這倜秋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學衍界、文化界發出不少纪念的聲音,日子颇不寂寞.本期也有幾篇出自不同角度的纪念文字.卷前作為"學人寄語"刊出的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先生的《辛亥之夢》,言簡意賅,寄懷深遠.《國語·周語》有謂,"夫政象樂,樂和聱,和從平",因而"氣無滞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觫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這樣一番天地氤氲氣象方成"樂正",而非"禮崩樂壞",應該是理想政制的前提,甚至就是理想政制本身.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在卫恩科的意识中.仿佛一切都是铜铸的:海洋、陆地、森林以及动物、植物和神祉……,包括他的山西“宇达”集团。“‘宇达’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青铜艺术铸造王国”这是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专家、中国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谭德睿对“宇达”青铜艺术世界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大理三塔是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大理三塔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十六级,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砖塔,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南北两座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约建于北宋大理国时期(公元1108-1172年).  相似文献   

18.
很早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虽然还没有提倡环境保护,但是,白族的先民们就知道如何保护洱海了,如捕鱼不用密眼网具,而用小木船下网,用人力拉大网,用鱼鹰捕鱼等,并且捕大留小;不引外来鱼种;捞海草、挖底泥做农肥等,这都是一些朴素的生态保护措施.因此,50年代洱海生物多样性丰度高,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19.
野兔对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野兔算得上是最熟悉的野生动物了。印象中野兔要比驯养的家兔大,耳朵要长,体毛更密,多为灰色,偶见有茶褐色。一旦在野地里受惊之后奔跑起来就像一道划过的闪电,很快就踪影全无。  相似文献   

20.
阿吒力是梵文(A)cāyā的音译,(A)cāyā从古代印度(天竺)的摩伽陀(Magadha)国传入洱海区域后,由于翻译时所采用的汉字不同而出现"阿吒梨"、"阿庶梨耶"、"阿阇梨利"、"阿左梨"、"阿拶里"、"阿阇哩"等几十种.中原汉族地区称阿吒力为"导师","轨范师",而洱海地区则广泛称之为"师僧".白族称之为"师子薄",与教书先生同一语词,而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碑刻、写经之中,阿吒力又往往自称为"密宗师"、"大密法师","密坛主"、密宗教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