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齐春燕 《文教资料》2013,(23):104-105
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学生的幸福.研究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对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提升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发放的方法对包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职业倦怠越低,主观幸福感越高;职业倦怠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教师调查问卷》对高校266名在职教师进行幸福感、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幸福感的现状高于全国常模;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性别、文理科、职称及年龄差异,低学历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明显;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职业压力之间均呈负相关,而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章永  魏欣 《中学教育》2014,(5):70-75
本研究以四川成都、绵阳、乐山等19所特殊学校的233名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特教教师总体幸福感及其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特教教师总体幸福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总体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和总体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调查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检验应对方式对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采取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情感平衡量表(EBS)、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河南省208名高职教师进行施策。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而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高校教师组织支持、职业倦怠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组织支持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幸福感量表对海南省3所大学156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检验组织支持、职业倦怠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职业倦怠在组织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组织支持对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β=0.594,p<0.001);(2)组织支持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β=-0.647,p<0.001);(3)职业倦怠对幸福感有显著负向影响(β=-0.536,p<0.001);(4)职业倦怠在组织支持与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间接路径效应值为0.264,置信区间上限为0.110,置信区间下限为0.453)。结论:加强组织支持可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并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倦怠越低,幸福感会越高,同时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组织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明显且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高职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上差异极其显著。3)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山西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对其总体幸福感的影响。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1)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要高于女性教师,而女性的成就感高于男性;男性情绪更为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优于女性;(2)在教龄维度,6-10年职业倦怠感高;11-20年成就感最为高,职业倦怠感最低;21年以上,职业倦怠感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加,总体幸福感逐年降低;(3)女性总体幸福指数显著低于常模,男性无显著差异。(4)总体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的现状,采用总体工作幸福感量表、Maslach倦怠量表和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对271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目前高校教师总体工作幸福感不强,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呈负相关性,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性,而且正负相关性都较强。通过进一步归因分析之后,进而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梁育  容乐  彭囝 《文教资料》2011,(28):115-116
作者通过自编《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陕西某县农村初中教师的幸福感基本现状,发现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处于一般良好的水平;女教师幸福感比男教师高;教师幸福感随着年龄与教龄的增长而增强;各年级任课教师无明显差异;物理教师比其他教师幸福感要高,并与语文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社会地位认知、教师家庭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作者依据调查结果为提升教师关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运用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362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严重,成就感较高,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高于男教师,差异极其显著(p<0.01);2.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3.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结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成就感较高,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较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由于教学工作量大、应试教育与教学创新、职称评定和经济收入过低的压力,容易在职业生涯初期产生倦怠感,进而对自身、学生和英语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地方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成因的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预防和缓解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和促进地方高校青年英语教师队伍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心理契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新视角。立足高职院校,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心理特征,从其职业倦怠的主要表征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地规避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但在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进而影响其教学和育人。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为例,通过探讨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提出了从社会、学校和个人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新办高校行政岗位上的青年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又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所付出。由于行政工作繁重、工作压力较大,行政岗位上的青年教师身心疲惫、职业倦怠,现状令人堪忧。关心、爱护青年教师应该引起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影响,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个体身心疾病或人格缺陷以及职业倦怠等。目前,传统的“诊治式”的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治标不治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来,可通过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增进自我效能感等途径,促进教师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克服职业倦怠,并由此带动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实现师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玛勒诗的教师测量量表修订本为研究工具,对安徽省12所高校的167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安徽省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属于中等强度;女性教师群体的情绪衰竭水平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就教龄而言,5~10年教龄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最强;职称高低在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维度上,各职称之间有显著差异;职业压力源的各个层面(学生因素、工作因素、职业期望、组织气氛、自我发展、科研)及总职业压力同总倦怠及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两个因子均呈显著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缓解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工作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他们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基于此,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对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缓解职业倦怠心理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缓解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