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繁泓 《传媒》2000,(9):19-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相应地科技新闻、特别是企业科技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这类新闻采写、报道中,人为地拔高或埋没新闻价值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科技新闻的“高度”,为科技新闻“定调”,深入挖掘科技新闻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今,报刊林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作为科技报,如何抢发独家科技新闻?尽快提高记者的科技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科技新闻是新闻中的晚字辈,入门不难,熟练也不易。你虽然写成了新闻,但没有科技内容,不是科技新闻无法发表在科技报上。因此说,写科技新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记者不喜欢写科技新闻,所以写不出多少科技新闻,有的记者想写科技新闻,又因为把握不住科技新闻的本源,新闻敏感性不强,抓不住科技新闻线索,也写不出科技新闻来,即  相似文献   

3.
4.
新闻已进入一个策划的年代。要提高科技新闻的质量,扩大科技新闻的影响,更好地传播科技新闻,加强科技新闻的策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一篇篇科技新闻佳作像雨后春笋般从各种媒体上发布出来,使人们了解到科技战线的辉煌成就,给人们以新的惊喜和鼓舞。与此同时,违背真实性的“科学新闻”也屡见不鲜。因此,研究科学新闻如何报道科学真实,依然十分重要。 如今,人类已进入新世纪的开元之年。随着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逐步实施,加入WTO后经济生活的复杂化,以及科技全球化大潮的澎湃,我国的科技事业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新闻界的科技报道任务必将更加艰巨与繁重。要想完  相似文献   

7.
刘金城 《新闻知识》2001,(10):19-20
2000年6月16日,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羊场顺利降生。作为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我们在消息中较为通俗的介绍了“元元”的培育过程,并以目击式描述:“刚刚出世的‘元元’为青灰色,身长36厘米,身高30厘米,体重2.8公斤,离开母体15分钟,就摇着尾巴站立、行走,‘咩咩’地叫着寻拱母乳。”紧接着又含有激情的加了一句:“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6月18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世界第一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由于肺部发育缺陷,造成呼吸困难,导致呼吸衰竭,于6月18日凌晨1…  相似文献   

8.
科技新闻承担着向社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任务,从事科技报道,既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在写作上,要精心设计导语,掌握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科技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民受众越来越关注农业科技新闻。本文试从农业科技新闻本身的特征出发,发现其价值的基础、构成和实现,进而找到搞好这一报道的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许多媒体的内容结构设置中,科技报道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专职的科技记者,没有固定的版面、栏目,一些重大科技新闻、科技信息得不到充分的报道。科技新闻跟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有着较大的不同,主要是一般读者难懂。但科技新闻与其他的新闻也有共同的属性,就是可读性。所以,科技报道就要突出"翻译"和解释作用,把高科技从象牙塔拉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马莉 《新闻前哨》2000,(7):45-45
在刚刚结束的湖北省新闻奖评比中,三峡晚报社选送的消息《太空种孕育农家新希望》获得了一等奖。作为这篇农业科技新闻的作者,回想此文的发现、提炼过程我深切地体会到:做有心人,才能发现埋藏在身边的新闻线索;充分认识它的新闻价值才能提炼出好新闻。 太空种在宜昌出现是1998年,当时我在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是分工联系农业战线的记者。一次在与农委主任交谈时,他用说趣闻的形式谈到我市有八两重一个的辣椒,我连忙追问怎么回事。农委主任告诉我,八两重的辣椒是宇宙飞船带入空中旅游过的种子,产生良性变异的结果,而且在宜…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事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有记录以来的人类历史显示,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总是与各种方式的传播相伴而行。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快捷而广泛的传播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地将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果、新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领域的各种问题告诉读,并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闻是新闻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科技新闻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不如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等其它新闻家族成员。不少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印象是:“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新闻偏离了科技圈内和科技圈外人士共同的兴趣点。科技新闻常常因其专业性强、内容深奥、难以写活而容易被广大读者认为生硬,给予“知识性强、可读性差”的评语。因此,化硬为软,已是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当务之急。如果我们在科技新闻采写中不注意“软化”,不能变生硬的专业内容为通俗明快的语言,必然会进一步影…  相似文献   

15.
16.
拙作《世界首台双缸V型风冷柴油机在通问世》,荣获第十五届(200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消息一等奖,该作品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第一篇获奖的科技新闻,也可以说它是我在科技新闻写作上一次成功的突破。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科学发明、发现的新闻报道,是有相当大难度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科技内容专业性强,不像社会新闻那样通晓明白,弄不好就写成了科技公报,一般读者难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记者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其对报道对象本质的理解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并导致对科技事实把握上的偏差。反映在报道中,  相似文献   

17.
18.
这是一个盛产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新闻的时代。翻开当今各类新闻载体,我们不难发现,层出不穷的有关科技成果的新闻,经常在媒体上占据重要位置。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休戚与共,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已成为众所周知。科技新闻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的追求趋向。人民日报社资深科技记者陈祖甲,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在我国,科技新闻已由萌芽进入成熟  相似文献   

19.
杨军 《新闻三昧》2004,(3):36-37
科技新闻报道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向社会各领域传递最新科技信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如果缺乏可读性,不通俗,就会使报道章晦涩难懂、味同嚼蜡、令人费解,让读失去阅读的兴趣,也就丧失了科技新闻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