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人教版必修本)选取入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选入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关于爱情宣言的对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很早的一个标志,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诗经》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国风是其中的精华,收录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而这些民歌中价值最高的,则当属爱情诗了,国风中的爱情诗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爱情可谓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主题应该是《涛经》开创的。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人们尊为《诗经》,其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写男女爱情的诗尤有韵味和价值,从爱情诗中我们能够发现《诗经》中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以及一些有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5.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6.
<正>一、说教材《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由此,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2.掌握《涉江采芙蓉》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抒情方法。3.学会复述诗歌中描写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8.
或许您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面对一首诗歌的课文,该如何入手,总会绞尽脑汁。听了一位洪老师教《致橡树》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非常精美的爱情诗。洪老师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言语调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这是导入新课。此时多媒体教室的门窗窗帘拉上了,日光灯灭  相似文献   

9.
《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亨受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诗歌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将唐诗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李商隐的风格温婉悲凉,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写的尤为细腻。本文通过比较他写的《锦瑟》与《嫦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平生经历来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语言在表层.形象在浅层,情思在深层。诗歌作品更是如此,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语言入手,捕捉意象.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三首》中的《篱笆那边》是一首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的哲理诗,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像的空间,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结果。以下仅截取对此诗的四种解读思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蹇瑞桥 《学周刊C版》2014,(11):237-23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不少爱情诗.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不少爱情诗。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几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歌中对爱情的吟唱回旋往复,不绝如缕。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爱情诗感情基调和表现手法却有着不同的风貌。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来探讨,发现他们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而造就了诗歌相似的创作背景和他们对爱情共同的执着与热望,以及在表达爱情上委婉与直白的不同手法所造成的诗歌意象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18.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除最后一课是古代诗歌外,前四课都是山水游记性散文,并且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其爱情诗更是清新雅丽,绮思无穷.《错误》和《姊妹港》都是郑愁予的佳作,前者由于诗歌本身很强的故事性,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后者篇幅虽短,但是因为其意向不是直白地在诗歌中呈现,对于它的理解则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本文在对比赏析两首诗歌之前,对后者的意象先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