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洁教授曾说过:“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教师的责任常常使我回昧着这句话,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止于课堂。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和扩展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之外呢?  相似文献   

2.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十多年来,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以全新的理念和教材,催生了崭新的品德教学课堂。然而,由于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且兼任品德教学的现象严重,以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鉴于此,学校提出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以“促进品德教师专业发展”为基本取向的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3.
李新梅 《广西教育》2011,(19):57-58
品德课堂"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要求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进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追问”,就是追根究底的问。教师课堂追问是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在前次提问、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度提问,对问题进行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教师课堂追问也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相机进行提问,以促进活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特定的育人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品德课程特点为品德课堂学生个性培养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应充分借助品德课堂培养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6.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8.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品德课的魅力之所在。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考虑充分去开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小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小学品德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化的多彩课堂。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堂,品德与社会是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师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师评价不够及时。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持续低迷,课堂评价长期低效。面对如此窘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刻不容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单一的,整节课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鉴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出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教学如何发展以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品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构建生态型课堂体系,让个体与环境、课堂与环境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综合体,也许可以为品德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良好的生态空间。现就构建生态品德课堂体系的策略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文娟 《江苏教育》2007,(14):102-104
“品德课堂在哪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在40分钟的教室里。”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反思几年来的小学品德教育,从实效性、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我的实践告诉我:“活”学“活”用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既可以达到使品德教学情趣盎然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堂非生态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  黄慧丹  黄丽霞 《考试周刊》2008,(51):216-216
在课堂生态化理念的呼唤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更需要理念的更新。本文通过反思现实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诸多非生态化现象,包括品德与社会课堂主体控制与受控倾向、课堂环境封闭倾向、课堂群体生态失衡倾向,分析其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淑敏 《广西教育》2014,(17):124-1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资源引入课堂。时事指的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具有“鲜”“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能够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追求快乐睿智、和谐互动的生态品德课堂,追寻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而传统的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教学设计,似乎使学生成了课堂设计的木偶人,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接受了多少,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在教学中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出现成人化、抽象化,从而影响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品社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日益重视和打造课堂情境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概述入手,认真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育人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