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最近,笔者在与本地一些通讯员交流时,谈及如何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这一问题时,向他们推荐浙江日报的近期三组报道。这三组报道分别是:《那双手,不忍多看——关注大山深处空巢老人洗衣难》、《妈妈,你不要走远——关注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工作》、《谁为那杯水保温——关注环卫工人工作间隙的喝水问题》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浙江日报基层新闻很多,且有许多精彩之作,但为何特别推荐这三组报道呢?因为这三组报道凸现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新闻点,在普通平凡中凸现党报真情,让读者明显触摸到党报的暖意、温度、热度..  相似文献   

2.
兴许是出于关心下一代的良好愿望,近来新闻媒介对少儿的报道日渐增多;在其丰富多采的报道内容中,儿童用品又独占鳌头。在这方面,某些广告尤甚。诸如最近,先后出现了儿童高级系列饮料,儿童高级系列玩具,儿童高级系列食品,儿童高级系列服装,等等。最使人惊奇的,  相似文献   

3.
兴许是出于关心下一代的良好愿望,近来新闻媒介对少儿的报道日渐增多;在其事富多采的报道内容中,儿童用品又独占鳌头。在这方面,某些广告尤甚。诸如最近,先后出现了儿童高级系列饮料,儿童高级系列玩具,儿童高级系列食品,儿童高级系列服装,等等。最使人惊奇的,还是“儿童高级系列化妆品”。真是不听不看不知道,听了看了吓一跳。  相似文献   

4.
送上门的线索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春天的花朵,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这就是报道拐卖儿童的问题。这次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一书。这次采访的起因还是早在1989年间,我采写了一篇拐卖妇女的报道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却引一些被拐卖儿  相似文献   

5.
周锐 《新闻前哨》2013,(12):27-27
在不久前揭晓的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通讯《武汉留守儿童第一校——新洲邾城四小:入学名额堪比专家号》有幸获奖。作为《武汉留守儿童第一校》的作者,非常荣幸和同行分享采编心得。关于邾城四小这一组报道,编辑部高度重视,记者也下了很深的功夫。新洲是武汉最远的城区,往返一次一百多公里。在推出首篇报道之前,记  相似文献   

6.
赵彤 《新闻知识》2002,(9):21-23
在现代社会里,儿童向社会发表言论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但是,在有关儿童的报道中,一些媒介很少注意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进行报道,让儿童充分说话并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相反,媒介总是喜欢以成人的视角报道以少儿为主体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14日至8月14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组独家高考加分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历时两个月,分6期共刊发20余篇稿件。6期报道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将报道不断向深处推进,形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报道链。《中国青年报》的这组报道在社会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有些报纸喜欢刊登和转载“奇闻”。下面举一个典型事例。 1980年9月,我在陕西省第五次故事会上,听到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周竞同志讲的故事《王奶奶的小枕头》。这是他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一个儿童故事。1982年,浙江日报、甘肃农民报、太原日报先后以新闻体裁报道了这一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本文作者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意大利时留影。我编发反映问题的新闻稿件,有收获也有教训,记忆较深的是有关乡村教育的两组报道。一组报道是记者来信,批评某山区乡村学校缺乏师资、失学率高等问题,附有校舍陈旧的图片。我编发这组报道时配发了言论,呼吁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报道发出后,编辑部收到两封来信,一是当地教育局表示将尽力改善教学条件,也陈述了当地贫穷的窘境;一是某乡村小学校长说现在的教学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一下子要求太高不现实。我读后,心里沉甸甸的。另一组报道是摄影记者拍的一组图片,反映乌蒙山区一个在岩洞里教…  相似文献   

10.
某报在“新鲜事”栏目中报道了一则新闻:去年暑假。有个年仅8岁的儿童在其父陪同下,骑自行车行程2400公里,到了北京。8岁儿童骑车上北京,前所未闻,可谓“新鲜”,然而,这样的“新鲜事”值得宣传吗?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8岁儿童骑自行车上路,显然违反这条规定。  相似文献   

11.
系列报道“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是十六大期间《宁波日报》除了发好新华社的来稿之外,推出的一组自己策划、采写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读者每天都在报纸上找这组报道看,在杨凌娜所在的海曙区,《宁波日报》一时“洛阳纸贵”。这组报道后来被评为2002年度浙江省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读者对于经济报道更为关心。但是,大家又觉得有些经济报道像是隔靴搔痒,不够解渴。原因之一是,离生活太远,可读性不强。1991年12月3日北京日报一版关于《’91好个9“了”》的报道,反映大不一样,都说这组报道抓得好,把经济建设的成就写活了。这组《’91好个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写作》2006,(9):34-34
2006年5月30日.北京晨报在刊发了题为《儿童节兴送黄金首饰》的消息。报道说:“儿童金饰销量猛增,买者多为送礼”。在这条消息的右下侧附有“消费提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的提醒:儿童好动.佩戴首饰容易脱落.一些儿童还喜欢口含小饰物,很容易造成吞噬危险.另外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佩戴戒指、脚镯、手镯,不利于儿童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1989中金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推出系列广播《重唱创业歌》和《深情的黄土地》,作为一种探索,如果把这两部作品当做开篇,到1990年5月播出的《民族正气歌》,这种探索则更趋于成熟。这组报道发挥广播声音的优势,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尚气节,宣扬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为祖国争光的浩然正气。难怪听众赞扬它是“弘扬民族正气的颂歌”、“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好教材”。深入具体地总结这3组报道的经验,有助于发展具有广播特点的深度报道,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电视新闻写得更有文采,更加优美,更有情感,更受观众的欢迎?建德电视台于2008年2月25日在"建德新闻·真诚面对面"节目中,推出的一组"民间手工艺集萃"报道,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组系列报道至今已播出30多篇,以其独有的文采和情感,打动了观众.尤其是这组报道的散文化写作特色,不拘一格,随笔就章,给观众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写作电视新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向阳 《今传媒》2013,(4):152-154
“留守儿童”近年作为一个农村问题被提出并逐渐得到重视的,并成为报道热点之一,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报道和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和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引导舆论为主要功能《人民日报》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采用了选择消息来源、大量引用官方数据等策,使“留守儿童”形象趋于群体化、类型化.  相似文献   

17.
新千年开局,扬子晚报从2月下旬起延续一个多月,推出一组对篇关于好军嫂蔡艳红的连续报道,震撼人心,反响强烈。大家认为这组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千百万群众的平凡事,揭示其不平凡的内涵,奏响弘扬高尚爱国情怀的主旋律,做到新闻宣传“三贴近”与“主旋律”的有机融合。这是提高报道艺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次有效尝试,在当前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下,这组报道是一个闪光的亮点。晚报的优势和最大特点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三贴近”中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每年有100多位儿童患上白血病等重症,这类病并非不可治,但医疗费用大得惊人,倾家荡产,还不足以挽救病童的生命。《新闻报》在今年6月发表记者严黎丽和刘毅的长篇通讯和连续报道,倾诉病童及其父母的哀痛,探求借助社会保险来解决大病儿童医疗费用的办法,激起社会极大反响。严、刘两位为本刊特撰《满怀爱心的呼叫》一文,披露这组报道的内幕新闻。  相似文献   

19.
护苗队系列报道是宁波晚报近期策划推出的一组独家报道。报道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和文明城市建设,通过小切口凸显大主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组报道的策划过程,始终注重一个动字,即通过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作用,实行动态策划,不断推动新闻事  相似文献   

20.
2001年9月24日至12月17日,本报《时事周刊》连续推出反映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官兵战斗和生活风貌的《黄金强国梦》、《绿色山河梦》、《光明神州梦》、《大路通天梦》等4个系列专版报道,在武警部队特别是警种部队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社领导对这4个专版给予了充分肯定,许多读也给予了好评。策划这样一组专版报道,采写这4个历史跨度几十年、分布全国各个角落的警种部队,进行树碑立传式的全方位、深层次报道,我们还是第一次。在组织和采写这组报道过程中,我们有这样几点思考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