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基础知识 如果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F1、F2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F可替代F1和F2.F称为F1、F2的合力,F1、F2称为F的分力.  相似文献   

2.
学生:老师.你能再谈谈什么叫合力吗?老师:好的.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同时用力提起一桶水,而一个大人就能提起来,大人的一个力所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有什么关系?学生:他们作用的效果相同.·老师:象这洋一个办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其中每一个力都叫分力)的合力.学生:合力我们知道了.从刚才你讲的情况来看.好象合力刚好都大于这两个分力,对吗?老师:是的.学生:能不能说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呢?老师:这种说法不一定对.学生:你能说得详…  相似文献   

3.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并不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某种力,它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一个力,是由该物体所受到的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的.这样在圆周运动问题中,就存在着这样两个不同的量: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记为F需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力的合成     
本文以力的合成知识为基础,从一组判断题的分析,说明分析力的合成应掌握的技巧和方法。一、基础知识如果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F1、F2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力F可替代F1和F2,F称为F1和F2的合力,F1和F2称为F的分力。(1)当F1、F2同向时,F=F1 F2;(2)当F1、F2反向时,F=F1-F2;(3)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介于两分力之差和两分力之和之间,即F1-F2相似文献   

5.
实验11.D.2.A.3.A、C、D.4.D.5.B.6.B、C、D.7.因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研究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的关系的,若合力与两个分力不共面,则测出的合力不是两个分力的合力,因而产生误差.8.两个弹簧秤,一副三角板.9.F’,F,F,F’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0.不变;不同,相同.11.使橡皮条达到同样长度,也就是产生同样的形变,说明合力与两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12.(1)后加“两细绳的方向”;(2)“的大小”后面加“方向”;(3)“相同”之后加“橡皮条与线的结点拉至O”.13.可以.用一个弹簧秤先后分别测定每一个分力的大小.办法是:设两个分力中一个处于白纸的左侧,另一个处于右侧,先把弹簧秤钩住左侧的细绳套,用一条细绳拉右侧细绳套,在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下,使橡皮条结点到达O点,记下弹簧秤读数;然后再把弹簧秤钩住右侧的细绳套,保持原来右侧分力的方向,同样用一条细绳拉左侧细绳套,也保持原来左侧分力的方向,并使橡皮条结点仍处于O点,这样就可测出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问题把一个已知合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 1.惟一性(1)已知合力F和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王宗谟 《物理教师》2010,31(3):18-18
高中物理教科书上对“合力”的概念很明确: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这里“作用的效果”是指什么?许多中学物理书特别是教学辅导用书,都明确指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二:(1)使物体发生形变;(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自然认为,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应包括以上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求解合力与分力的基本方法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原则上讲,该方法能够求解所有力的合成、分解问题.但利用力_一角形定则来等效替代它可以使很多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而且非常直观.所谓“三角形定则”就是把代表两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连,则合力就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到第二个矢量的末端,如图1.若一个物体在3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代表3个力的有向线段必定构成封闭三角形,如图2.  相似文献   

9.
<正>"力的分解"是我在组内进行的一次公开课,经过全组教师的评课,得到了各位同仁的认可。这节课是高中生学习物理以来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所以教学设计的重心是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合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及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梳理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2.两个力的合力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相似文献   

11.
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不变时,那么其中一个分力增大时,合力如何变化,这是每次在这部分教学中都要碰到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当两个分力夹角小于等于90°时,其中一个分力增大,合力一定增大;当两个分力夹角大于90°时,其中一个分力增大时,合力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小.下面笔者分两种情况利用两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谭程 《广东教育》2011,(4):42-44
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R、R的共同作用效果时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筋伸长到同一点,那么力P就是这两个力E和R的合力,作出力尸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E和R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若相同,则说明互成角度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现在来分析仪下该实验的高考考查要点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3.
统编高一物理教材第二章练习六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在力的分解中,如果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能否得到唯一的解?为什么? 题目所给的条件是: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分力F_2的大小、分力F_1与F的夹角φ。参照课本第30页“力的合成的计算”,得公式: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课本上册39页的练习六中,有一个习题:在力的分解中,如果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到唯一的解? 此题的答案是“不能”。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有唯一的解,在什么情况下无解,在什么情况下有多解呢?现作分析如下。首先应注意的是,此题既然是力的分解,合力必须是已知的,而且还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力的合成的三角形法则,问题归结为: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角(不是两个已知边的夹角),三角形是否可作。设合力为F=OA,已知分力F_1=OB,  相似文献   

15.
如果没有其他限制,一个已知力F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因此一个已知力在实际问题中究竟该如何分解常使很多刚步入高中的同学一筹莫展.下面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来归纳已知力分解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个质点受到n个外力F1,F2,…Fn的作用,当这n个力大小相等,且相邻两个力之间的夹角也相等时,质点所受的合外力F=0.若把各分力进行正交分解,那么在x轴和y轴两个方向上的合外力∑Fx,∑Fy也为零.应用以上结论解决一类三角求和问题十分巧妙.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中认为凡物体运动,总是某种力作用的结果。学校的运转也是各种力作用的结果。这些不同的力如果形成合力且合力大于分力,学校就发展、就进步,否则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一个成功的校长善于把各种分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1等于2吗?     
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人人皆知的.但是,1牛顿的力加1牛顿的力等于2牛顿的力吗?人们做引体向上运动(如图1所示)时,两手拉力总和一定等于人的体重吗?两手张开拉感到比竖直拉费力.两手张得越开,感到越费力,为什么?这些问题,只有在研究力的合成后,才能够正确回答.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例如,甲、乙两人分别用几、F。两力共同抬起一个杠铃,某运动员用F力就能抬起这杠铃,则某运动员作用的力(F)产生的效果跟甲。乙两人共同作用力(F1、F2)产生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一、不定项选择题1.在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合力与两个分力夹角的关系图线,由图像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合力的大小的变化范围是2N≤F合≤10NB.合力的大小的变化范围是2N≤F合≤14NC.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是2N和8ND.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是6N和8N2.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不在一直线上C.摩擦力大小一定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D.摩擦一定会生热3.物块M位于斜面上,受到平行于斜面的水平力F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如果将外力F撤…  相似文献   

20.
1自制实验一 1.1 实验目的 阐述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1.2 实验器材 薄木板、木块、铅笔两支、直尺一把、等高支架2个. 1.3 实验过程 将簿木板水平放在两支架上,把木块放在簿木板一端.用两支铅笔和一把直尺分别替代分力F1、F2和合力F,如图1所示,第一次用直尺斜向下推木块;第二次左右手各握一支铅笔(一支水平推木块,另一支竖直向下压木块)共同作用于位于簿木板上的木块,学生观察到了两种情形下力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木块前进及簿木板弯曲),从而讲清了分力和合力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