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2.
从军报扩版之日起,就有了啦事明理》专栏,到目前为止,共见报45期。这是一个不定期见报的栏目,它的用稿原则是:有好稿就用,没有好稿就不用,所有用稿几乎全部是自然来稿。有的通讯员对我说:“在这个栏目上篇稿可真难呀!”其实,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关键是看选材如何。济南军区有位通讯员摸到了“门路”,一人就上了四、五篇稿子。从来稿情况看,大量来稿不能被采用,不是说稿件本身写得不好,而在于所选事例不符合本栏目的要求,不用析事即可明理,自然不会被采用。桥事明理——顾名思义,既要有可折之事,也要有可明之理,桥事…  相似文献   

3.
一讨辑为讨稿用寄信给理现了酬拒掠作护为的酬 云:“讨稿酬”两不好,写稿、写稿为钱,坏了名声;二是得罪报刊编今后的稿路。似乎“文人利”,不必去“低头下跪看:有意不付稿酬的用毕竟是个别的,因为忘掉的通讯地址而苦于难以是大多数,一经作者去用稿单位即会邮寄稿酬稿付酬,按劳取酬是合,不是什么可耻行为。也会有个别用稿单位为支出”,有意“不付稿在作者多次催讨后,也。若有,则是侵权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著的。作者有权用法律保不要怕得罪人。写稿“两写稿取稿酬是完全一致的乃是有意克扣作者稿单位和责任人  相似文献   

4.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不像上述所说的那样认人,不仅可以认人,而且还应该提倡认人。如何认人呢?联系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体会,我以为基本的认法有两种。一是以稿件内容认人。这主要是分析稿件内容看与作者身份是否相符。比如,我曾收到一篇县农业银行同志来稿,说浙江省农村已有多少个从事运输、加工、储藏服务的联合  相似文献   

5.
举手之劳     
新闻单位收到稿件,要分门别类按的容性质分发给各位编辑,信封往往不可能也不必要总随稿件到编辑手里。有的一个信封装有不同性质的稿件数篇,往往只有一篇稿上注明了作者姓名和通讯地址  相似文献   

6.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7.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8.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9.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10.
问: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你是怎么看这问题的? 答:不可否认,现在报纸上确有关系稿。人民日报严重不严重,不能说严重,也不能讲不严重。但与别的兄弟新闻单位比,人民日报因为用稿通过的关口多,质量差一些的关系稿是不易见报的。我也经常收到不少的关系来稿,除质量好的推荐见报外,多数被装进了大麻袋。我认为,靠关系写稿见报最终是靠不住的,而靠质量取胜才是最根本的。问:现在新闻商品化的不正之风侵蚀着新闻队伍,甚至出现花钱买稿子的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我明确表示,花钱买稿是错误的,是新闻界的一种耻辱。现在,有的企业请记者去采访,除了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包外,据说临走时还要送“红包”,里边装着“大团结”,大报小报还分等级,名曰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基层报道人员。在汉中市褒河区从事报道工作。本来,作为一个基层新闻报道人员,由于平时活动的范围小,值得报道的事情少,写出的稿件,很难被大的新闻单位采用。可是,由于我注意平时收集社会新闻,不仅市级新闻单位采用了我写的不少稿件,而且有的也被地区以上乃至全国报刊和广播、电视台采用。今年一至三月以各单位用篇数统计,市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三十一篇,地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四十一篇,省以上新闻单位六篇。其中社会新闻约占总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地区以上、尤其是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社会新闻几乎占用稿一半多。  相似文献   

12.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近年来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的通讯员队伍正在萎缩,高素质通讯员的比例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问题,也暴露出了一些报社在新时期通联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从用稿情况来看,虽然通讯员上稿量接近整个用稿量的一半,但以“豆腐块”居多,稿件质量不高。笔者对《恩施日报》此前5个月的用稿量进行统计,通讯员稿占47.34%,而通讯员的重头稿仅占重头稿总量的13.85%。  相似文献   

13.
日前,和几位同行(编辑)谈论通讯员来稿情况,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有时一天就收到报道员寄给他们本人的稿件达10余篇,来稿大都附言:“领导要求此稿见报,请一定关照”,“长时间没见报压力大,请照顾用一下”,等等。而仔细看,则发现多数稿件没写好或没新闻价值。大家想编好稿,自然不顾通讯员附言多么漂亮和令人同情,对不能编发的,只能是望洋兴叹爱莫能助。长时间不见报的报道员上稿心切,特别是某阶段开展诸如营区正规化建设试点、“四个教育”试点等在本单位是“重大活动”时,领导给报道人员下达报道任务,报道员不得不向编辑“求…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县级台的记者来说,要在国家级新闻单位上稿不容易,要上头版头条就更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他就是万安县广播电视台的陈其龙.1996年陈其龙调入万安广播电视台以后,有600多篇稿件先后被国家、省地级新闻单位采用,有1200多篇新闻稿件被本台采用.其中国家级用稿30多篇,国家级头版头条、版面头条各1篇,省地级头条40多篇.……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不少宣传部门缘于扩大本地区、本单位知名度的目的,层层下达在上级新闻单位上稿,尤其是上大报、上头条新闻稿件的硬指标,实可谓用心良苦。然而,颇今“杞人”忧天的是:如此这般靠硬性摊派“榨”出来的新闻,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便不可能有新闻。它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既不可仅凭热情,向壁虚构;也不能源于生活,随意拔高。新闻只能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其生命就在于所反映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因此,当有关部门只下达了新闻上稿指标,而不可能额定本地区…  相似文献   

16.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先后有三篇新闻稿件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得好稿奖。体会是:只有“身入”、“深入”、“心入”才能写出好稿来。 一、“身人”是写好稿的前题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人民武装工作,而武装工作与拥军优属工作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在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抓好拥军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6,(3)
要“以文论文”不要“以人论文”文/张治国当今新闻出版界的编辑在用稿方面存在着两种倾向性,即“以文论文”和“以人论文”。所谓“以人论文”,即编辑在审稿用稿时着眼点首先在文章的作者身上,其次才是文章本身;“以文论文”则恰恰相反,编辑把目光焦聚对准文章,其...  相似文献   

19.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20.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