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2.
我的图书室─—摘自《书的梦─—名家品书散文精选》作者:林语堂我在《人间世》杂志曾登载过姚颖女士一篇布置书房的文章,凑巧与我的意见相同。如果我也发表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或是曾经遇见过她,那我一定会诬她有抄袭我的意见的嫌疑。因此我在她的文章末尾,写了一篇长...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6.
《散文》是我极爱读的刊物,不仅因为那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文能给人一份好心情,更因为那主编贾宝泉撰写的“编后记”独出机杼.构思巧妙理趣互映,让人多了份思索与关心。他结合来稿中存在的问题,每期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他将严肃刻板的散文理论与写作技巧拆大化小.变静为动,一番情与理的融汇,理与趣的铸炼,那轻灵、律动,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一篇篇“散说散文的散文”便从笔下流出来。读罢这一期,还会让人牵挂下期,他到底还有多少话要说,会不会重复?读过这部“编后记”的结集《散文拈花录》书稿,我恍然省悟,有关散文的话题他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相似文献   

7.
稿子寄给谁?     
稿子寄给谁?吕志强稿子寄给熟悉的编辑好,还是寄给不熟悉的有关责任编辑好?一些通讯员或许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那还用问,肯定是寄给前者好。其实,不尽然。最近,我有两篇稿子,一篇是近4000字的金融学术论文,一篇是千字散文。前篇寄给北京一大报熟悉的副总编...  相似文献   

8.
关于韩小蕙     
关于韩小蕙孙郁韩小蕙是《光明日报》副刊的编辑,近年写了大量的散文。作为同行,我很注意她编的版面:大气、洒脱,文章多是有分量的。她偶尔写下的散文,也很有趣,虽然接触不多,但一些篇章,留有较深的印象。在北京的女编辑中,像她那样扎扎实实工作,且潜心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认识钱江晚报副刊的徐澜是从寄稿的那一刻开始的。那时正热衷于写一些无病呻吟的小女人文章,偶尔写出一篇觉得有味道的东西,就冒昧地寄给了徐澜,虽从未谋面,但从她编的文章中已感觉到那份认真。算来写些豆腐干文章已有些日子了,但遇到像徐澜如此认真的编辑还是头一回。 我记得发在徐澜编的版面上的第一篇文章是《告别都市》,那时正在举行一次散文征文,文章见报后使我眼睛亮了亮,经徐澜编过的文章显得很有棱角了,写文章时我就有份怀旧思念的情感,编辑后的《告别都市》那股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浓浓地跃于纸上,使主题更  相似文献   

10.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1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2.
一封发自立陶宛加盟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的信正放在我的面前,看着厚厚的信封,我立刻猜到,这是我曾经滞留80分钟的《立陶宛晨报》编辑部寄来的。不出所料,拆封后,我很快就在那份在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的第一版上看到了我的照片和记者C·乌尔伯娜维丘特对我的访问记。那篇访问记是问答式的。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乌尔伯娜维丘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我回答问题时用过的每一个词句。  相似文献   

13.
我深深地迷恋于散文创作,象爱着自己情人般地爱着散文,至今已在公开刊物发表了30多篇. 5年前,在新生活的感召下,我萌生了写作散文的念头。因力,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散文这种自由的文体,最适于表达作者的心声,也最适于我们这个节奏感强的辉煌时代。每天紧张工作之后,虽然浑身象散了架似的酸软,可一提起笔写起来,那种疲倦之感便顿消。凭着一腔热情,写啊写,写一篇寄一篇,满以为这种广种薄收的方法能交上红运。可是,一封封发稿信带着我的期望飞了去,一篇篇退稿笺又把我的失望带回来.我很惆怅:难道散文是高不可攀的吗?  相似文献   

14.
金铃 《新闻三昧》2004,(8):43-43
屈指算来,你为我供稿已有两年了。你喜爱动笔耕耘。2001年,经同事推荐,我与你取得联系,并请你为我编辑的《精彩点击》专版每周提供一篇图片点评。从那时起,常常是每到周一便有一封邮给我的信,信封上总是排列着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几个字——金铃同志收。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你有时外出,也会或提前赶出稿子,或从当地给我寄来。每每展开稿件,读着那一篇篇观点鲜明、语言生动、饱含深情的评论,我总禁不住会想,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张鹏 《中国档案》2007,(6):63-63
77岁的闫丽声,总算能够踏踏实实地过个国庆节了。半个世纪以来,她厮守着一句嘱托,一直帮一位战士保存一张杨开慧烈士与毛岸英、毛岸青母子3人的照片。近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老人总是盼望着这位解放军战士回来取这张照片,为这半个世纪的嘱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我的心踏实多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嘱托,总算有人来帮着完成了。”2006年9月30日,老人将照片交到沈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手中后笑着说。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17.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8.
蒙读者和诸评委谬爱,拙作《阴阳之道》在河南日报“碧云天”纪实散文征文中获奖。《新闻爱好者》热情的编辑来信,要我结合这篇作品,谈谈散文特别是纪实散文的写作。沉思良久,踌躇再三,不知从何说起。散文是笔糊涂帐。研究散文的论著,都要在开头费很大篇幅谈什么是散文,并按自  相似文献   

19.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