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性油藏由于其储层分布广、变化大、隐蔽性强、埋藏深,开发难度大,因此,油藏的前期描述工作成为开发该类油藏的关键。通过运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技术、地震识别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现河地区共发现沙三中亚段大小岩性砂体59个,并对其中Ⅰ类砂体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隐蔽岩性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2.
牛庄油田牛20断块的储层以沙三中亚段的砂岩为主。该砂岩既是本断块的主要含油层系,又是本断块的主力砂体,分析研究该储层实际上也是研究该断块沙三中亚段的砂岩特征。经综合分析研究牛庄油田牛20断块的储层特征是:(1)该区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孔隙度、渗透率值在砂体核部微相较高,物性较好;而向砂体边缘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值逐渐降低,物性变差;(2)储层非均质程度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王庄油田属强水敏性稠油油藏,水敏指数0.7-0.9,强水敏是制约谊油藏能否热采开发的关键。针对储层中的膨胀性粘土,应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激光拉曼等测试技术,开展了粘土膨胀特性研究;利用高温物理模拟开展了热采过程中储层矿物溶解、粘土矿物转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粘土含量高、储层微孔隙发育是储层强水敏的主要因素,热采过程中提高蒸汽干度有利于降低水敏对储层的影响,油藏采用注蒸汽热采方式开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为一典型的浅水间歇盐湖相沉积,具有层多、层薄、低渗透、岩性和断块复杂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地层对比与划分及构造形态与断裂系统、储层特征、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的研究,揭示出该类油藏的储层特征,为该类油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性的规律,这对该区的地质研究和指导现场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超稠油开采开发中频繁的吞吐过程会对储层造成伤害,影响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对超稠油油藏储层的速敏、水敏、酸敏、热敏等敏感性进行了室内实验,分析了储层伤害微观机理,确定了造成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粘土膨胀、酸碱溶蚀岩石形成颗粒和温度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为超稠油油藏储层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油田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油藏特点和试采难度,通过开展储层渗透率保持技术,提高储层渗透率、防止压开底水的压裂防砂技术,热复合化学方法提高试采效果技术,超临界压力注汽配套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突破试采工艺技术瓶颈,解决了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试采难题.  相似文献   

7.
疏松砂岩油藏在开发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出砂问题,导致储层物性改变,在储层中形成高渗条带甚至大孔道,加剧油藏的非均质性,影响油田的开发动态。综述了疏松砂岩油藏高渗条带识别技术的9种方法,讨论了大孔道的形成影响因素。运用生产特征方法和示踪剂方法对油田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判断高渗条带的存在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已开发青山口组油藏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在开展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理论机理和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及建立有效驱动模型等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理论探索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提高有效动用为核心的裂缝性油层原井网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转线状注水调整、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指导了注水开发调整,为提高和改善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芦湖油田地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的渗流机理,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探索了低渗透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新认识的低渗透油藏流体分布控制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在低渗透油藏中构造高部位为水层。而构造低部位为油层的特殊地质现象。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油田早期的油气勘探,还是中后期的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残余油藏是油藏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储层内部流体分布具有“物性与可动油丰度、轻烃含量呈反相关”的特点。据此在完井后可以利用录井和测井技术快捷准确地识别残余油藏。这不但能够为生产决策提供帮助,对研究油气成藏规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成藏的角度探讨渤海油田的成藏地质条件,以沉积储层研究为指导,在开发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浊积水道砂体滚动勘探开发模式,为老油田的滚动和油藏评价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油藏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不完善、开发矛盾严重的问题,对该区三角洲砂体进行了精细的油藏地质研究,建立了精细的储层三维模型。将间接的、定性的、静态的地质研究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的、定量的、动态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区有利储集部位主要为河口坝微相,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井网密度的综合控制,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有采无注、压力不足。  相似文献   

13.
营子街地区沙三上亚段储层以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浊积砂为主,分布规律性不强,油水关系较为复杂.利用地质统计、地震相分析、测井反演等技术,分析了该区储层地震反射特征,落实有利储层分布范围,刻画主力含油小层构造,能较好的进行储层和油气分布预测.通过该区实际钻测资料证实,此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出沙三上储层的分布范围,为勘探目标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开发油层薄、油砂体小、带气顶、有边水、储量分散的非主力油层,必须加强开发方案前期储层特征研究,搞清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发育和连通情况,并以油砂体为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建立与砂体相适应的开发对策,才能有利于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本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分析测试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气藏地质精细研究、油藏工程研究等技术方法。实践证明,利用水平井开采该类型油藏,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七个泉构造为例,借助岩心薄片观察、物性及地震解释,提出了背斜构造带中烃类初次运移方向主要为顺层面侧向运移,并在背斜核部深层聚集,随后沿裂缝等路径向浅部储层分散. 油藏分布具有深部大、浅部小的特点,为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场油田王广区下第三系潜43油组属低孔、低渗储层,由于井深、低渗透,1997年以前一直没有投入整体开发。近几年来,通过加强油藏研究和采油工艺技术配套措施,对王广区实施了整体部署和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同时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井网方式的优选,提出了该油藏剩余油挖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单家寺稠油油藏属构造地层稠油油藏,经过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等因素影响,开采效果逐年变差.在研究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钻新井、扶停产井完善井网,运用调剖、大修防砂技术挖潜油藏剩余油潜力,采用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注采参数优化等技术综合治理稠油热采边底水侵入,各项措施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史南地区沙三段储集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测井评价难度大.依据采集的各项测井信息.从储集层特征入手,分析不同类型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开展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建立岩样分析数据和测井信息的转换关系,形成储集层参数计算的解释模型;针对储集层泥质与碳酸盐岩含量高的特点,引入自然伽马岩性系数的概念,较好地解决了流体识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胜坨油田近几年发现了一些高压低渗区块。低渗透储层由于渗流阻力大,注水开发难度大。深层油藏由于地层压力、温度较高,对采油工艺技术要求较高。以坨74断块为例,利用整体压裂改造为中心的配套技术进行整体调整,采用精细过滤装置实施精细注水,实现异常高压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郑斜41井区沙三段油藏由多个砂砾岩体油藏组成,各个砂体的含油性不同,油水关系不一,储层描述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充分认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基础上,首次综合应用模型正演模拟和波阻抗反演技术,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砂砾岩扇体的识别能力,使储层解释的多解性降到最低限度。两项技术的成功运用,架起了地质与地震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确定该区合理的储层解释方案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