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龙麟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25-30,43
纳兰词“哀感顽艳”、“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其词呈现出的意象世界可谓别具特色、纷纭多姿。作者通过对纳兰词诸多意象的分类对比、数据统计及特征分析,试图探寻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其词意象选择之间的关系,从而感悟其词凄婉而深蕴的意境以及纳兰性德纤柔善感的词心。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作家,由于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创作了大量自叹身世遭遇和同情妓女命运的作品,词作中处处流露出伤感的情调,被前人称为“古之伤心人也”。笔者认为,晏几道《小山词》大多抒写作者个人爱情离合和人生聚散无常的哀伤,情调凄婉,体现了“伤心词”的面貌,所以其思想性不强,格调不高。但作品中对妓女命运的揭示和同情,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同时,晏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以及词中表露的真情实感,值得肯定,也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3.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对现有的教材就不应该无所作为。因为,任何教育实践的研究起点,都源于对现状与问题的洞察,“教材选文”及“文本教学”的研究也不例外。所以,笔者认为,当下最迫切的不仅要对“教材选文”以描述、判断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正>“已知的诅咒”这个词是笔者生造的,用来说明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因为已经提前知道了答案,而无法再假装不知道,从而无法展开如“不知道答案的学生”那样的尝试与发散性思维。这个词笔者用了好几年,和这个词对应的还有“未知的鸿沟”。“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词,是表达“意”的工具。“生造”一个词不是为了异举而名高,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已经在笔者头脑中生成、  相似文献   

5.
“支那”一词出典何处?古今的中外学者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有的认为与中国的特产有关,如源于“茶”、“丝”、“瓷”等;有的认为与中国古代王朝或地域有关,如源于“秦”、“滇”、“荆”等。中国社科院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徐作生经过潜心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支那”一词源于一座地处滇、缅、印商道连接点上的古城——支那城。  相似文献   

6.
我省清代史学家以宋太祖将最先归附于宋的“矩州”,嘉称为“惟尔贵州”一语,套用黔中称“矩子”为“櫃子”为同一物名这一叫法,于是想当然地演绎为“矩州语讹为贵州”,说成“于是始有贵州之名”起源的出据典籍。笔者认为,史学家们以宋太祖敬呼“矩州”为“惟尔贵州”抬举之词的“贵州”代称,将一部由宋徽宗以“黔南路”军事手段“拓地环二千里”形成的新型区划,始建的一个真正的黔省“贵州防御使”之史统统抹掉,从而导致至今无人破译“贵州”行政区划源于“黔南路”历史源流的断层史。  相似文献   

7.
许倩 《现代语文》2009,(1):58-58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缠绵悱恻的婉约派代表作。赏析这首词时,笔者采取通过揣摩意象来走进词人情感世界的教学思路,进而使学生领会这首词所营造的凄婉意境。上阙离别时环境渲染出的依依不舍、想象离别后行旅的压抑迷茫,学生在赏析与讨论中都能把握得到。接着,在鉴赏离别后的“古今俊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作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其生平经历与其词的“词史”品质息息相关。受辛弃疾影响颇深,词境悲慨也不乏有凄婉清丽之作。意象独特,善用燕子,热血,残月,泪光等营造词境。  相似文献   

9.
女词人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她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词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特色.具有凄婉悲怆的风格,而她最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特色在于,她的词中有丈夫之气,能在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悲剧感的满族词人。他的词具有浓厚的忧郁色彩。这种“凄婉感伤”的忧郁词风,与其性格气质、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关于联绵词成因,现今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一种认为联绵词产生于原生态口语,并非在单音词基础上产生.而另一种意见认为联绵词产生于单纯词.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意见都有合理之处,但都又失之偏颇和绝对,联绵词既有一部分源于对声音的模拟,但也有一部分是在单音词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高五册(必修)《促织》中“掩口胡卢而笑”一句,课文对“胡卢”一词的注释是“笑的样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拟声词,“笑的声音”。《辞海》  相似文献   

13.
词在初级阶段和民间阶段 ,题材广泛。晚唐五代的“花间派”,把词带进了“艳科”的窄胡同里。宋人视《花间集》为词的鼻祖 ,作词多以“花间”为宗 ,论词多以“花间”为准。北宋苏轼 ,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带到词里 ,还之以本色。南宋辛弃疾继之把苏轼建立起来的词风推到高峰。明清人受宋词和词论的影响 ,视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格”。笔者认为婉约词有许多质量高的佳作 ,豪放词亦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高的优秀篇章 ,婉约和豪放是词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曾瑞祥 《高中生》2011,(8):16-17
一、请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 1.陶渊明的诗不仅有“——,——’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词不仅有“——,——,”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相似文献   

15.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是一首缠绵动人的闺怨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江南不单纯是地理上的区域概念.它几乎已经积淀成为一个美好如梦、凄婉迷离而又让游子低徊伤感的幽远的意象。“我打江南走过”,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花喻人。  相似文献   

16.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组合,它既能“离”也能“合”,对其性质的界定,一直以来争论不休,一般有四种观点:词说、短语说、短语词说、“离”为短语“合”为词说。笔者通过学习前人理论,认为“离合词”当属于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同一个词,词性或意义发生变化就不能认为是同一个词。因此不存在“一词多类”或“一词多义”。既如此“词类活用”也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9.
一、闲暇的内涵与本质 从词源上看,古今中外对“闲暇”有不同的解释。《辞海》中是指空闲、暇时、悠闲自得貌。在西方,“学校”一词源于希腊语Skholk,其意即闲暇和教育活动。英语中“闲暇”一词leisure,源于古法语leisir,是指人们摆脱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活动,该法语又源于拉丁语licere,意指“被允许”或“自由”。  相似文献   

20.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