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视明星沈丹萍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前不久,“相夫教女”的沈丹萍又重回国内演艺圈。“妇唱夫随”,她的洋丈夫乌伟亦在北京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爱的结晶——15岁的大女儿丹丹与4岁的小女儿姗姗,现在也跟着父母来到北京,一个在中学念书,一个在幼儿园入托。热爱孩子的沈丹萍有一个心愿,将来等时机成熟,她会开办一个幼儿园,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档次的教育和娱乐。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又经常以“好女人”形象出现在荧屏上的沈丹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什么值得妈眯们效仿的法宝呢?  相似文献   

2.
影视明星沈丹萍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前不久,"相夫教女"的沈丹萍又重回国内演艺圈."妇唱夫随",她的洋丈夫乌伟亦在北京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爱情结晶--15岁的大女儿丹丹与4岁的小女儿姗姗,现在也跟着父母来到北京,一个在中学念书,一个在幼儿园入托.而热爱孩子的沈丹萍还有个心愿,将来等钱赚足了,她会开办一个幼儿园,让孩子们享受到高档次的教育和娱乐.然而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又经常以"好女人"形象出现在荧屏上的沈丹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会有什么独特方法呢?最近,笔者采访了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封母亲的来信,饱含着对女儿的怜惜、期盼和忧虑;而在女儿的回应中,我们又看到了深深的无奈。面对焦虑的母亲和感觉自己“病了”的女儿,您想对她们说什么? 我的女儿今年16岁,已经是高二学生了。女儿从小就很懂事,邻居朋友都说我有个乖女儿、好女儿。我也这样认为。女儿小学是“三道杠”,以优异成绩考入市重点——北京二中;初中是班团支部书记,又以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4.
一位“北漂”朋友,从南方来京闯荡10多年。由于“天生我才”,他混得算不错:收入“中产”了,房子车子都有了,他似乎不该有太多苦恼。他的苦恼我知道。他属于所谓“绿卡”族,拥有在京“居住工作”权,但没有北京户口。户口对他夫妻其实也无所谓,但对14岁的女儿可就有所谓了。虽然从小学到初二,都没遇到什么麻烦,但女儿今后的教育,却越来越令他烦心。在北京上高中,找找关系问题也不大,但高中之后呢?女儿不是“北京人”,按规定只能回原籍高考。然而,一直在北京上学,连教材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北京升学竞争不像原籍那么激烈,相对而言没有“魔鬼训…  相似文献   

5.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9-1972)》是一本温情满满的家书合辑。漫画家丁午在“文革”中被下放到河南干校,他想念留在北京的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感情,并且几乎每封信都以“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开头。由于女儿认识的文字有限,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所以“家书”实际是一位父亲给8岁女儿的图文并茂的书画集。  相似文献   

6.
三岁时,女儿常常搂着父亲的脖子撒娇:“爸爸,我还要听,你再给我讲两个故事。” 四岁时,女儿常常拖着母亲的手耍赖:“妈妈,我还想玩,你再陪我玩一次游戏。” 五岁时,女儿常常缠在父母腿边哭闹:“我,我还想看一会儿动画片。”  相似文献   

7.
女儿两岁半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儿童节目。内容是主持人鞠萍访问北京某幼儿园,受访者看上去至少是中班的小朋友。鞠萍逐个向小朋友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这是绝大多数小朋友的回答。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是“我是猿猴变的”。“我是坐飞机来的。”还有一个小男孩这样说。这时,家里来了两位朋友。我顾不上和他们打招呼,便回头问女儿:“宝贝儿,你是从哪里来的?”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从花里来的,我是小仙女。”顿时,我和妻子都惊呆了。那两位刚进门的朋友则赞不绝口地说,女儿的话…  相似文献   

8.
女儿刚满2岁时,望女成凤心切的我,制作了一大叠的生字卡片和数字卡片,教女儿认汉字,学数数。一次,我教女儿学“4”。我出示4只鸭子,手把手地从左到右教女儿数了一遍后,满怀希望地问她有几只鸭子,女儿茫茫然地望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3只!”我不死心,又重复出示四个手指,对女儿说:“数数看,有几个手指?”女儿1234数过去之后,回答得又响亮又干脆:“3个!”对女儿寄于厚望的我,望着女儿那满不在乎的样子,怒气冲天,“啪!”  相似文献   

9.
春天,一群燕子衔着泥繁忙穿梭于我家房檐下筑巢。一天,7岁小女儿发现,原来漂漂亮亮的墙壁上,突然冒出个黑不溜秋的“燕巢”,实在有碍观瞻、不“卫生”。于是,小丫头自作主张,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就在女儿动手要捣“燕巢”的当口,被我发现并及时制止。我拉女儿坐下,给她上一堂爱鸟护鸟“环保课”。  相似文献   

10.
菜场像公园     
女儿两周岁了,是个伶牙俐齿的“小东西”。年前的一个周日,我第一回带她去菜场。 一到菜场门口,女儿便由衷地发出一声惊呼:“这里好大呀!”是啊,熙熙攘攘的菜场对于她这个两岁的小人儿来说,无疑是个“大世界”。 女儿平日不爱吃蔬菜,我就先带她看蔬菜。每走  相似文献   

11.
捷径陷阱     
“我们就得走捷径呀!”表姐夫及女儿突然从老家驾到。他们头天到北京,转悠了一整天也没找到合适的住处。这家人我以前从未见过。表姐夫已到中年,一脸沧桑,眼里含着局促和歉意。女儿毛毛一副时尚美少女打扮,青春逼人。表姐夫此次是专程送女儿上学的。毛毛今年17岁,一心要当电影明星。初中毕业在家呆不住,先去西安,半年前又到北京报了个影视培训班,一年至少花三万五。表姐夫摇摇头叹道:“现在的娃娃心野了!全看着小燕子赵薇眼红。一到家就惦记出来,说是要到电影厂门口排队等角色。”毛毛住在我这里时,每天早出晚归。每晚回来都大汗淋漓,疲惫…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已一岁零五个月了,能认字50几个,认识动物卡片60多种。女儿一岁三个月时。有一次我正在淘米,她迅速从米筐里抓出一把米扔到地上,并说“米”,我灵机一动:何不教她认读“米”字呢。我马上找来笔,在地上写了一个米字,然后教她读两遍。第二天我再写米字时,她已能读出来了。女儿看到天空中的小鸟或电视机里的小乌,她就会说“鸟儿飞呀飞”并用小手比划着飞的动作,我就因势利导,教了“鸟飞”两字,结果她  相似文献   

13.
一、从一个实例谈起还是在女儿三岁那年,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我,对女儿进行了第一次家教,内容是“认识数字1、2、3”。我拿出一张纸,写上三个数字,开始教学:“这个读作1。”“1”。女儿跟着读。“好!”我一边肯定,一边解释:“这个‘1’,这是一个苹果、一支铅笔、一本书的‘1’。”“嗯!”女儿肯定地点点头,表示已经明白。很快,我依次教完了三个数字,随即进行检测,女儿均能正确读出,并能类似前面教学一样,举出几个还算恰当的例子。至此,教学告一段落。顺利的教学过程和较好的教学效果,让我非常满意。也许是一种再次品尝教学成果的心情使然,我…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儿子,1969年出生;小的是女儿,1974年出生,年龄相差5岁,完全符合当时计划生育。儿子今年35岁,女儿30岁。一儿一女,“品种齐全”,完美无缺,我非常欣慰。女儿受她妈妈的遗传和影响,从小喜欢唱歌跳舞,最初是在中央芭蕾舞团少年班学芭蕾舞。11岁的时候,被选中进  相似文献   

15.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我和女儿从容谈话的时间急剧减少。在女儿上高二时,没有和我商量,她就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在理性上,我是坚决反对中学分什么“文”、“理”班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适于”学什么作出正确判断呢?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  相似文献   

16.
站在父亲掌上的这个“袖珍女孩”(见图)据说已踏入花季年龄——16岁了。不过她的老父总是一口咬定女儿只有“8岁”!“袖珍女”名叫赵路君,家住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据小路君父亲说,女儿出生时只有拳头般大小,体重不足500克。不知何故,自1993年以来,女儿似乎完全停止了发育,没长高也没长胖,一直保持身高63厘米,体重4.5公斤。为此,他曾六次带着爱女上京求医。北京一家大医院曾免费为这个据说是1980年3月6日出生的“袖珍女孩”诊断——身体各个部位十分正常,但她永远不会长高,至于何因至今仍然是个谜。为了给初生的女儿喂奶,父亲找来打点滴的塑…  相似文献   

17.
朋友小梁在北京读研究生。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因妻子忙不过来:老二从三个月时,就被小梁的父母抱回老家抚养。等小梁放假回来,孩子已经一岁多了。虽然经过爷爷奶奶教导,知道小梁是“爸爸”,却并不懂“爸爸”为何物。小梁在父母家小住时,时时想和小囡亲热,却总是被报之白眼。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女孩     
一群北京女孩迎面走来,如果她们不说话,外地人很难想到她们就是北京女孩,甚至会以为她们来自于哪一个民风特淳朴的乡村。曾有一位外地朋友的女儿来信询问,北京的女孩什么样。问她们穿什么、玩什么、吃什么,长得漂亮不漂亮等等。我回信告诉她说,北京的女孩“特平民”“特朴素”“特简洁”“特随意”。北京女孩喜欢穿平跟鞋。她们不喜欢穿高跟鞋,即使到20岁的年龄也是如此。无论高跟鞋把  相似文献   

19.
这次女儿在全学区作文考试中又拿了第一名,同事们非要我们夫妻俩谈谈有何高招。我笑着对大伙说:“其实也没啥,只不过是我们走活了四步棋。”一是“灌”在女儿一至四岁期间,我们每天都抽时间给她讲故事听,起先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时间一长,就发生了变化,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必须得听我们给她讲个故事才行,否则她就不睡觉。日久天长,女儿就养成了爱听故事的习惯。这就是我们培养女儿积累词汇所迈出的第一步。二是“讲”在女儿五至七岁期间,她的脑子里已经装了不少中外童话故事。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夫妻俩总是利用领女儿野外玩耍和路边散步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千华 《陕西教育》2005,(5):17-21
一位单亲母亲,因为不甘让女儿平凡,在女儿考上北京一所艺术院校后,竞一意孤行地卖掉自己的房产,将女儿送到日本留学!而独在异国他乡的“乖乖女”,没有领会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味抵触母亲的安排,并在孤寂难耐的时候,和一个比她小两岁的男孩恋爱同居,并导致怀孕。为了筹集回国流产的经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