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1981~2016年青藏铁路沿线12个气象站观测的土壤冻结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2个观测站的土壤冻结日数,冻结初、终日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峻、刚察的冻结日数最长,民和冻结日数最短;土壤冻结初日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且大部分站点冻结初日都有偏晚的趋势,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初日的分布基本一致;土壤平均冻结终日由东向西逐渐解冻,且东段解冻较早,西段解冻较晚,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也比较一致,呈现西段早、东段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971年至2010年陇东地区霜冻与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媛媛  张勃 《资源科学》2012,34(11):2181-2188
本文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71年-2010年的逐日气温和地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无霜期及≥0℃、≥10℃和<0℃积温与持续日数等进行定量化分析,并阐述其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分别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终霜日则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晚,无霜期较短,自90年代以来呈反向变化;大部分地区初霜日后推,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镇原、崇信等地;初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年分别在1986年、1987年和1984年,终霜日无明显突变年。本区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积温年均最大值与年均最晚初霜日、最早终霜日和最长无霜期都位于陇东南部地区;积温年均最小值与年均最早初霜日、最晚终霜日和最短无霜期则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西宁地区近50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霜冻气候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霜冻日当天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近50年西宁地区平均初霜冻日以5d/10a逐渐推后,终霜冻日以5d/10a逐渐提前;(2)西宁地区异常初霜冻偏早年和异常早年以及终霜冻偏晚年和异常晚年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代;(3)西宁地区的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4)霜冻日当天最低气温与前一日14时气温的相关关系最好,建立的预报方程预报准确率为42%-64%。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稚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日喀则近4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桑卓玛 《西藏科技》2001,(10):38-42,17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日喀则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短于平均值的年份占47.5%,初霜日的提早概率比终霜日的概率大,初霜以提早0~5天,终霜以推迟0~5天的概率最大。20世纪60年代初霜来的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长;而80年代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历年初、终霜及无霜期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通用的霜冻指标加上日平均气温、地面最低气温、降水等相关的气象条件做为辅助工具,分析2004年和2006年比较典型的霜冻灾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通过以上几种条件来增加对今后霜冻的预报能力及其通过各项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霜灾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青海各地气象站1971~2010年相关资料计算各地体感温度表明,尖扎、民和、循化、西宁等地适宜旅游季节开始最早,结束最晚;平安、同仁、格尔木、昂欠等绝大部分地区于4月上旬至下旬由东南向西北陆续开始,于10月上旬至下旬由西北向东南陆续结束;刚察等地适宜旅游季节开始最晚,结束最早。尖扎和民和等地有8个旬的“舒适”期,贵德以东的黄河谷地、西宁以东的湟水谷地有2~6个旬的“舒适”期,其余地区无“舒适”期,“很凉”和“凉爽”期有13~18个旬。西宁4月11~20时为“凉爽”,其余时间为“很凉”;7月07—08时为“凉爽”,其余时间为“舒适”;10月12~18时为“凉爽”,其余时间为“很凉”。  相似文献   

8.
海北州气象局在2008年6~8月和2009年3~4月对海北州所属的海晏、门源、祁连、刚察四县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专项、专业)气象服务两部分共40多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需求率和满意率进行了调研和评估分析。调研表明:公众是根据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关注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效益随着海北农、林、牧、水行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逐年增加,经专家评估,近10年(1998~2007年)年平均效益是0.243亿元,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林芝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短于平均值的年份占41.7%;终霜以推迟0~5d的概率最大,平均每4年一遇。近50年林芝初霜日以1.4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日以-1.6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平均每10年延长3.0d。20世纪60年代初霜提早,无霜期缩短;70年代初(终)霜日变化不大,无霜期接近常年值;80年代无霜期短;90年代和21世纪前8年均表现为终霜结束得早、初霜日无变化、无霜期延长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海北州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对1990~2003年(其中春旱1978~2003年)海北州春旱、沙尘暴、冰雹、洪涝、寒潮、连阴雨、霜冻、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北州是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无霜冻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早(迟),无霜冻期也较长,反之,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迟(早),无霜冻期较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上升,受其影响,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分别以-1.41d/10a 和2.21d/10a的倾向率提早和推迟,无霜冻期以3.59d/10a的倾向率延长,并且上述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95年发生了突变。但各要素变化倾向率或突变前后变化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说,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大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大,反之,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小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12.
赤峰地区霜冻灾害严重,影响范围及灾害损失仅次于旱灾,具有频发、范围广、损失大的特点。其发生的早晚与轻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随着气候变暖,无霜期虽有延长趋势,但近10年,由于气候变化异常,重初霜冻灾害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给全市粮食产量带来严重损失。严重霜冻的年份粮食减产约5亿kg。文章利用赤峰市14个气象观测站从1961年至现在的逐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赤峰地区气候变化及霜冻变化特征,针对气候异常性及霜冻影响进行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70~1999年昌都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冰雹的初、终日,日、月、年际变化,冰雹直径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27日,最晚出现在10月25日;冰雹集中出现在中午至傍晚;冰雹的月际变化呈双峰型;70年代降雹最多,80年代降雹最少,90年代又略有增多;最大冰雹直径15毫米,重量1克,平均雹径为4.2毫米;最长降雹持续时间为23分钟,降雹持续时间以5分钟内的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昌都冰雹的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70~1999年昌都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冰雹的初、终日,日、月、年际变化,冰雹直径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27日,最晚出现在10月25日;冰雹集中出现在中午至傍晚;冰雹的月际变化呈双峰型;70年代降雹最多,80年代降雹最少,90年代又略有增多;最大冰雹直径15毫米,重量1克,平均雹径为4.2毫米;最长降雹持续时间为23分钟,降雹持续时间以5分钟内的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乌海市1963年—2021年的春季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观测资料分析发现,乌海市春霜冻的次数总体呈先增长后减少趋势,终霜冻日期1991年—2020年30 a气候值是5月1日,气候值推迟了2 d,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乌海地区存在局地小气候事件。造成乌海地区春霜冻的环流形势,500 hPa主要有两类,按照出现的频次,4月主要的环流形势是贝加尔湖冷槽型;5月主要的环流形势是贝加尔湖冷涡型。分析终霜冻结束早晚的气候背景发现:终霜冻结束偏晚时,4月、5月北半球500 hPa距平场上显示贝加尔湖及以北地区基本为负距平,我国北部、东北地区为负距平,乌海至极地有大范围负距平,冷空气活跃。初春和前一年冬季,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有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低槽,贝加尔湖及其以南地区均为负距平,乌海至极地有大范围负距平,冷空气活跃。终霜冻结束偏早时,4月、5月500 hPa距平场上,贝加尔湖及以北地区基本为正距平,我国北部、东北地区为正距平,暖空气活跃。初春和前一年冬季,贝加尔湖及以北地区存在正距平,我国北部、贝加尔湖以西环流形势为弱脊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宁夏近24年6个代表站的霜冻出现日08时的天气统计特征作了分析,用前一日本站资料与第二日最低气温作相关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霜冻与前一日14时本站气压、气温、最低气温、风速、风向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可信度较高,霜冻历史拟和率和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活动始于中寒武世,结束于早志留世,火山活动过程发育完整的中寒武世—早奥陶世火山岩喷发旋迴和晚奥陶世火山喷发旋迴,这两个时期的火山活动在北祁连成矿占主导地位。海相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特征又与其成矿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成矿受断裂构造、火山机构、容矿岩石类型等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a周期;③西北地区有85%的站点以(2~4)d/10a的速率推迟,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的站偏迟,特别是近10a,有接近90%的站偏迟;④从环流特征量分析,影响西北地区初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副高正相关和极涡负相关;10月500 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初霜冻偏迟年,东亚大槽浅,西太副高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中国西北区处于新疆脊控制之下,不利于出现降温天气;初霜冻偏早年,乌山脊强,东亚槽深,西太副高偏东偏弱,亚洲中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鸟山脊前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6个有人气象站对霜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表明初霜日平均值南部、西部高寒山区比沿江一线早40天左右;终霜日晚40天左右;从年代季变化分析二十世纪80年代初霜日,出现时间各站比历年平均值偏早2~7天,90年代以后初霜日比平均值基本持平或偏晚;山南地区各县的初霜日以-7.1~-2.3d/10a的倾向率推迟,终霜日以2.3~8.1d/10a的倾向率提前;山南地区各站无霜期序列绝对变率在4.0至13.5天之间,最大的为浪卡子县,每十年无霜期增加13.5天,绝对变率最小的为隆子县,每十年无霜期增加4天。  相似文献   

20.
《内江科技》2018,(3):72-73
根据衢州机场2009~2016年的民航气象地面观测月总薄,分析衢州机场雷暴的年、季、月、日、初终日的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和强雷暴日数。研究发现:衢州机场雷暴集中出现在4~8月,以8月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大多出现在12~22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大多在两小时以内;近年来雷暴年日数有略微减少趋势。雷暴初日和终日均略有推迟趋势,雷暴持续期略有缩短趋势,并提出了雷暴活跃期的预报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