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其东 《中国德育》2006,1(2):45-50
无锡五爱小学提出建构“共处德育”模式。“共处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屏弃说教,践行养德;培育情感,智德统一;育己育人,师生共长。“共处德育”按年段分三种样态:家庭式共处、小组式共处和社区式共处,分别提出培养目标和实施策略。“共处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促进德育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会共处”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学习需求。“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新取向对“文明交往”的同伴共处、“和谐共处”的师幼互动的形成,“关关与共”的幼儿园文化的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他者意识、群体意识;“学会共处”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弹性的游戏课程的设计、基于教师指导的课程实施和以园本课程制度为依托的课程运行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提出建构“学会共处”德育模式。为准确把握本校学生共处现状及影响因素,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为共处模式的建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爱英 《考试周刊》2011,(15):212-213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终身学习和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思想,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个学会以"学会共处"为基础和核心。文章分析了让学生懂得学会共处的原因,向学生介绍"学会共处"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学会共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会共处,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学会悦纳他人、合作对话,激活学生的道德感受力,使之初步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本文就五、六年级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共处状况、归纳总结影响小学生共处因素,并提出学会共处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学会共处”为主题,提出了全球化对未来公民在发展应变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基本教育需求,并强调了发展全民优质教育等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能够用其创造性的劳动 ,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在 2 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四点是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我们的创造教育显然也应该建立在这四个基点上  相似文献   

8.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而这个“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日益强调个性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培养学生在踏上社会后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素质与能力。如何有效地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付诸于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器乐教学在“表现”、“创造”两个领域中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促进其合作能力的形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14,(4):63-61
借鉴澳大利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参与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开展“人与鸟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我校“认鸟、观鸟、护鸟、爱鸟”的特色环境与可持续实践教育体会。  相似文献   

10.
“学会共处”这一概念,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即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共处”课题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谓“共处”,是“以博爱情感为基础的一种合作、交往、持续发展、共同创新的生存能力,一种理解、接受、关爱、欣赏他人与事物的思想感情和与之相适应的品德行为”;“学会共处”是“一种提升自身素质、推动社会文  相似文献   

11.
湘南民居的历史及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凤鸣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102-108,F0003
湘南古民居是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相对繁荣时期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既有着湘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出湘南人家族延续的伦理、鲜明的宗族结构、平静与中庸的契合以及物化的环境观,给人以人文精神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弟兄们分家以后又合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称为“同居合活”家庭。唐五代时存在的这种特殊家庭源于兄弟互相关照的需要,一旦这种相互关照不需要了,或者没有能力继续关照了,“同居合活”便自然终止。宋代兄弟家庭的“同居”从原来的生存需要变成一种孝悌精神的追求,甚至变成一种博取“义居”名誉的方式。“同居合活”家庭的存在反映了历史上家庭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包二奶”“养二爷”等婚外情的泛滥,像一种看不见的瘟疫一样,不断侵蚀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了保护受害配偶的利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于恶意破坏家庭和睦的婚外情现象,应采用法律手段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难以走出的樊篱--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权意识笼罩下的女性生存状况不会因为制度和政策的改变而有彻底的改善。难以建构理想的两性关系的原因,不仅在于男人,也在于女人自身。  相似文献   

16.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个案的研究表明,教育政策执行是复杂的。一是教育政策执行的整体性欠缺,主要表现为教育政策执行很难选择正确的模式和方向,跟不上社会加速转型的步伐;二是教育政策执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利益为导向的教育政策执行以及混沌的管理制度引发的升学困难;三是教育政策执行的协同性失衡,主要表现为政府教育管理责任界限交叉模糊和管理职能严重缺位。  相似文献   

17.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女书作品大多是诗体唱本。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众多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女书中江永女性的整体风貌。这些女性性格特点的形成与江永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及其瑶汉杂居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婚姻概念的学说颇为不少,争议很多。本文试图以事实状态的婚姻为基础阐释婚姻的本质概念,只有掌握其本质才能把握婚姻法中各相关社会关系的处理原则,使整个婚姻法体系和谐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