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2.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来纪录生活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相当于报纸、广播的通讯和特写,是电影纪录片的延续和发展。“纪录”是它的灵魂,“纪录”是它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本质特征。最早的电影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1922年完成的电影纪录片,记  相似文献   

4.
(一) 电视新闻评论是伴随着电视事业发展而新兴的新闻文体,它脱胎于报纸、广播的新闻评论,它既区别于电视新闻,又有别于一般的电视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舆论的旗帜、灵魂和“重型武器”,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它依据新闻事实,就实论虚,阐明作者观点和立场,是一种具有鲜明针对性和很强指导性的政论性新闻体裁,它集新闻性和政论性于一体,熔新闻体裁和政论体裁于一体,两者不能分离,缺一不可。 偕同时代进程,电视评论的内涵不断丰实起来,电视媒体的言论形式日渐活跃。纵览我国电视评论的发展现状,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三点:  相似文献   

5.
电视最初以及现今的最基本的方式是纪录或报道,对舞台的纪录也是报道,对一切晚会(演员)的加工实质上还是纪录。电视的纪录这一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电影的纪录功能也是与生俱来的。一开始便以画面为主为魂,那时电影还是无声的,需要声音来传达讯  相似文献   

6.
(1)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它既区别于电视新闻,又有别子一般电视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舆论的旗帜,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它依据新闻事实,就实论虚,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指导性的政论性新闻体裁。它的本质特征是集新闻性和政论性于一体,熔新闻体裁和政论体裁于一炉。缺少其中一个方面,就不再是新闻评论,而是别的什么体裁了。  相似文献   

7.
台湾电视媒体的政论节目热潮绝对是世所仅有。像这几年来引发风波最多的两个政论性节目《2100全民开讲》与《大话新闻》,其收视率之高,对政治(特别是选举)事务的影响力,让研究电视传播的专家也跌破眼镜。许多夫妻和家人因看电视政论节目而吵架,朝野政党人物也花不少时间猛批政论节目,由此形成了台湾电视政论节目、选民、政党三者之间微妙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9.
郑迎新 《新闻三昧》2008,(10):32-33
电视新闻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连续摄取,以画面的景别、色彩和剪辑的方式,来反映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受新闻纪录电影的影响,在摄录和制作电视新闻时,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电视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明度等美学因素,而同期声作为新闻事件的伴生物,其本身就构成了新闻事实一部分的特质,则容易被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忽略。  相似文献   

10.
台湾电视媒体的政论节目热潮绝对是世所仅有.像这几年来引发风波最多的两个政论性节目<2100全民开讲>与<大话新闻>,其收视率之高,对政治(特别是选举)事务的影响力,让研究电视传播的专家也跌破眼镜.许多夫妻和家人因看电视政论节目而吵架,朝野政党人物也花不少时间猛批政论节目,由此形成了台湾电视政论节目,选民、政党三者之间微妙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存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新闻记录电影和新闻战线上其他兄弟兵种一样,也在大跃进中.列宁说过:"它(指新闻片)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孩符合于我们优秀苏维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新闻记录电影的特性.新闻记录电影既是电影——艺术创作,又是形蒙的报刊,具有报纸的战斗作用.新闻记录电影应该通过电影画面,紧密地配合当前国家的政治任务,及时而又真实地反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人民的斗争生活.解放后,新闻记录电影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培育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几年来,新闻记录电影巳经在人民生活中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新闻战线上一项有力的武器.许多观众认为新闻记录电影是"活的报纸","形象的报纸".是新颖丰富的教科书.观众爱看新闻记录电影是因为从  相似文献   

12.
回顾历史,已逝去的20世纪,无疑是世界新闻传媒发展最为迅猛、影响力最为广泛与深刻的100年。这100年间,构成新闻传媒大家族的各种媒介一广播、电视、新闻纪录电影、网络以及在此之前已经问世的报纸、期刊、通讯社,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世界新闻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传媒穿越世纪风云也一路行来。  相似文献   

13.
房慧萍 《东南传播》2022,(11):74-76
近年来,国产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一方面有中国悠远的文明历史做素材支撑,另一方面有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给予的精神指引。相较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纪录电影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献价值的考据和证伪,更着眼于对当下现实社会的关照和启示。因此,纪录电影创作在前期调研采制阶段,就必须做好深入且扎实的历史推演和人文探究,将以古鉴今的立意自觉贯穿创作全过程。本文以纪录电影《八卦楼》的前期创作实践为例,从思路设计、内容采集、主题把握等方面入手,浅析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电影的前期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列宁曾对早期的电影新闻片给予这样的评论,说电影新闻片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列宁的这一论点精辟地提出了电影新闻片所具有的“政论”的新闻属性和“形象”的艺术属性。今天我们运用这一论点来看待和研究电影新闻片的后继者——电视新闻的特性,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一、电视新闻两种属性的客观存在 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是后起之秀。它以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同期声和实况音响及其画龙点睛的旁白、解说等综合性表现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传媒中社会影响力最广、受众最多的佼佼者。 电视新闻之所以后来居上,除了依靠现代电子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其综合性表现元素,通过展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来感染受众。电视新闻是靠摄取活生生的、实在的、可视可感的形象,报道新闻事件、传播消息内容的。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创作有着共同之处,即是靠“形象”说话的,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电视新闻的产生、形成及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艺术作品创作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思维。 不论是专题类、评论类的新闻还是简短的消息类的新  相似文献   

15.
陈丹丹 《东南传播》2021,(2):136-139
传递当前主流话语的电视政论片在观照现实语境、现实情感和现实创作倾向方面做出探索,与此同时也有需要提升的创作思路。基于阐释视角将新时代以来电视政论片作为文本对象进行话语分析,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文本对象的主题与影像叙事分析,来观察电视政论片中的语义与情感如何通过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实现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转向,试图探索现实观照下社会个体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如何介入电视政论片创作,进而探讨政论片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社会建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如何看待纪录电视(电影)的真实性这一特征,即“非虚构”电视(电影)。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汉奇 《新闻与写作》2007,(2):32-32,33-37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新闻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是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这部专著由方汉奇任主编,宁树藩、陈业劭任副主编,由24个部门的50位学者,用12年的时间合作完成.全书共263.5万字,上限起于公元前三世纪,下限止于1990年,时间跨度达2200年.内容以报刊的历史为主,兼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及漫画、广告等新闻事业多个领域的历史,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闻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电视新闻自从八十年代初期普遍采用了先进的电子采编录设备(ENG),且逐步与新闻记录电影分道扬镳以后,它在寻找自己个性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随着对电视规律和特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电视已逐渐摆脱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巨大阴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青睐,大有青出于蓝,掩抑群芳的态势。分析它的魅力的独特之处,不难发现,现场性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它所  相似文献   

19.
如今,各种访谈节目充斥了我们电视荧屏,如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中国报道》、湖南卫视的《今日谈》等等。其特点通常是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访问谈话,是对新闻事实和问题进行深入报道的电视评论形式。电视访谈节目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与访谈的特点紧密相连。 以论说语言为主,充分体现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特点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的内涵包括有:(1)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3)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事物。前两条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世界纪录片发展继续呈现繁荣势头:纪录电影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社会问题影片,票房继续走高,电视纪录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