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汉语语法自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其间,汉语语法研究大致经历了由模仿西洋语法,到挖掘汉语语法特点、探索汉语语法规律、缔造汉语语法体系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徐通锵、叶蜚声的《“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都是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目前,语法学家们仍在脚踏实地地探索着。但在研究中,大家普遍感到难以深入下去。这里我想按照陈望道先生在《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中的精辟见解就语法研究的新途径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体会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早年外国人讲汉语语法的曾有一说:汉语被动式“但用于凶事”,但用于“一种不吉之事”。后来这种说法在我国语法学界也有人采用过,如王力先生就是代表。王力先生说:“现代中国语里,也有它的不容争论的地方”,例如“被动式专指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我加的着重点,下同);又说:“被动式所叙述者,对主位而言,必须是不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法学界一位造诣高深,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为汉语语法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享有盛誉。他已经发表了专著、译著、编著约二十部,论文百余篇,其中许多著作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吕先生各个时期的几部重要著作和一些论文,可以描绘出先生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也可以了解半个世纪来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   

4.
今年八月二十六日(夏历七月十六日)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和文字改革工作者王力教授的八十寿辰。王力教授从事语言研究和教学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他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诗律学、汉语发展史、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规范化、文字改革、语言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多建树。他写出著作四十余种,论文一百余篇,计千万字以上。他为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使他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为活跃我国语文学界的学术空气,促进语文现代化和文字改革工作,我国学术界的著名人士和语文工作者叶圣陶、胡愈之、吕叔湘、叶籁士、周有光、倪海曙、王竹溪、季羡林、岑麒祥、周祖谟、吴宗济、王均、唐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继承人陆宗达先生和王宁先生关于语法与训诂、语法与语义、语法化与词汇化三大关系的理论对于汉语语法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汉语语法特点研究概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的诞生,中国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研究自此开始.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使得汉语语法学者极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的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说,汉语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说,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语法是人治的。具体地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了大半个世纪,巨著纷呈,成就斐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财富。笔者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即时常从先生的著作里获得教益。然而,在学习王力先生的著作时,我也偶或发现先生的立论未必都十分精当,其中如其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汉语语气词“春秋发生说”就似可商榷。于此笔者谨略陈  相似文献   

11.
王力的留法生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的留法生涯夏阳编前语提起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人们往往顿生敬意,因为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教学生涯中,王力先生不仅为许许多多的人提供了语言学领域的启蒙教材,也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专家,同时,近千万字的著作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中国语言...  相似文献   

12.
修订说明 一、参加“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二十位代表和列席代表,在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怀、支持之下,在王力、吕叔湘先生的指导之下,经过热烈郑重的讨论,共同建议,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修订,改正、解决二十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主要缺点和问题,吸取近年来语法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继承人陆宗达先生和王宁先生关于语法与训诂、语法与语义、语法化与词汇化三大关系的理论对于汉语语法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华玉明先生的《汉语重叠研究》出版了。这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新著,也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重要著作。该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汉语重叠系统网络,对各种重叠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诚如马庆株先生在《序一》中所言,这部著作“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汉语重叠问题的分量很重的专书……是汉语重叠研究的集大成的专著,填补了汉语语法著作的一个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常用来指物,即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汉语里“它”的使用有一条规律:尽量回避使用“它”,或者重复名词,或者省略不用。这是语言学家们经过历史的考察早已注意到的事实。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对“它”的用法做了非常透彻的论述,他说:“中国现代汉语里不大用得着中性的‘它’,尤其是对于非动物。草木什物之类,若在主位,就往往用名词复现,若在目的位,就可以不说出为常。”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他’字称人为常,称物较少,通常我们把那个物件的名字复说一遍,或是能省略就省略。”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汉字字义类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写过一篇题为《汉字的形体及其音读的类化法》的论文.指出,语言学上有所谓类化法,“只要是同类的词,其形式往往趋于一致”,“因为由类推而发生变化,所以叫做‘类化法'”.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类化法非常罕见,“至于汉字,却有不少类化的情况”.从这篇文章问世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国内对汉语中类化问题的研究却似乎没有前进一步.类化是否只能出现在字词的形式上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滋养出许多伟大的文化巨人和灿烂的文化宝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秀一枝,大放异彩。追溯中国文化的源流,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文化的一支——中国语言学,无论是在文字学方面,音韵学方面,还是训诂学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良的传统和伟大的成就。但汉语语法学较之汉语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之类,就迟了两千多年。直到1898年才产生了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从而才有了汉语语法学。汉语语法学较之外国语法学也迟了两千多年。世界最早的语法…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发表于1933年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鲜明地反映了他的中国文化本位思想,对《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语法学研究中的“格义观念”作了尖锐的批评,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这封信中对“属对”这种中国传统的语文训练方法所作的分析评价,也有独到之见;在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语文的特性、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语文基础训练方式的时候,陈寅恪先生的见解是可资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与英语中的“复合宾语”相对应的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兼语式”。在汉语语法著作中,“兼语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兼语式”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特殊句式的内涵等。在汉语中,这种句式古亦有之。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存在。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但对于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开始较晚,直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者才以对西洋语法介绍、比照中,提出这种句式并加以研究。早在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提出了“递系式”的理论。他把递系式定义为:“凡句中包含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我们把他叫做递系式,取‘递相联系’之意”。在此之前,语法学界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沈开木先生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特别在句法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的革新.沈开木先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革新,集中地表现在他与柴春华先生担任主编的首部高等学校中文函授教材《现代汉语》(由华中师大、华南师大、湖南师大、广西师大、四川师大、河北师大、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八校协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中.该书全书40多万字,沈开木先生撰写了其中的语法概说、词组、特殊成分、常见的语法错误等章节,共10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