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扶贫的双重视角朽木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自去年10月起,实施“新闻扶贫计划”。所谓“新闻扶贫”,就是用新闻、用版面去支持贫困地区。这一做法,以前也有一些新闻单位做过;这次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动作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更大:编辑记者深入贫困地区采访,然后...  相似文献   

2.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X):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闻学术界对新闻策划的提法与做法恰当与否的讨论相当热烈。归纳起来.有两种相左的意见:一日新闻策划是媒介也、不可少的,是“报纸的新的生长点”‘;一日“策划新闻一制造新闻””。笔者想通过分析新闻策划的定义入手一就新闻策划的论争发表一点看《。一、新闻策划定义分析(一)广义的新闻策划纵观这两年新闻学期刊上的有关新闻策划的论文,不难看出,争论的双方对新闻策划的理解存在着偏差。赞成者所说的新闻策划的内涵很广,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广义的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者认为,“新闻策划作为媒介的一种决策和组织…  相似文献   

5.
不要混淆新闻与公关的界限──也谈“新闻策划”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天策在笔者看来,“新闻策划”术语所包涵的不同“说法”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其一是指“新闻事件策划”。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新闻策划”概念的主要是公关界。起初,公关界流行的说...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报料热线的运作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 《新闻知识》2002,(7):35-36
“报料”,这一颇具广东特色的口语词,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记者的通用名词了。通过在报纸公布新闻报料热线,来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也成为主流报纸在新闻竞争中通用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8.
孟丽娟 《记者摇篮》2005,(10):28-30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拉网式采访利弊谈》。当编者读过全文之后,发现这种“拉网式”抑或“地毯式”的采访方式,只有利而并无弊。如果非要说有“弊”的话.也只是在实施这种采访方式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注意罢了,何弊之有?作者做“利弊谈”,大概是出于谦逊吧.其实,谦逊大可不必,这种做法实在是应当大加赞赏,大力提倡,说是一种“做法”,用语实在是有些轻了。套用一点现成的话说,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除了文中所提及的“拉网式”报道对新闻队伍建设、对采编人员锻炼、对多出新闻精品等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之外,还引发了人们对广播电视受众的报道领域及区域覆盖问题的思索。广播电视媒体不同于纸质媒体.它的受众覆盖面极广,可目前广播电视的报道领域及区域覆盖面却很有限,有许多报道盲区和盲点。辽阳人民广播电台实施的这一媒体发展战略.正在改变着报道面偏窄的状况,他们把新闻采访报道的触角伸向电波所覆盖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广播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这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自然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晚报还要不要坚守“今日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维系晚报生存还是消亡的大问题,对每一位晚报人来说,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缘”和“结”。  相似文献   

10.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  相似文献   

11.
今年宜昌日报更名三峡日报时,报社决定在日报编辑邵增加摄影总监和摄影编辑。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新闻摄影工作,提高新闻摄影的水平。同时,对摄影部的运行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将摄影部人员分派到新闻中心和都市副刊中心工作。这一办法推行3个月以来,总的情况是好的。三峡日报图片质量大为提高,读较为认同。但是,人们对于这一做法还有一些疑惑:这样做改变了传统的管理办法,对于报纸新闻摄影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是体现了“两翼齐飞”,还是让新闻摄影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2.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已被绝大多数报纸的编采人员所接受,但要将这一理急转化为新闻生产力,在版面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报纸运作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华商报总编辑的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深化改革、构建报纸图片新闻运作体系的思路和做法,值得报界的老总们一读。  相似文献   

13.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4.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新闻因思想而存在!“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的灵魂中,就是新闻要有思想性。经济新闻的品质要核,在于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提升经济新闻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新闻是交通心灵的工具。”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比切的这句话,意蕴深长,延伸理解不难看出,“心灵”,不正是生产、汇聚思想的场所吗?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思…  相似文献   

16.
10多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博文《策划新闻多了,真正的新闻少了》,评论当时一些报纸的问题.如今,一些都市报上的“策划新闻”看上去更多了.有的还写文章宣扬搞“策划新闻”的做法.这可能是某些报纸应对在激烈竞争中效益下滑的一种手段.但是,“策划新闻”这一招顶用吗?  相似文献   

17.
《学学“希望新闻学”》一文的确介绍了“希望新闻学”在处理稿件方面的做法和传播的社会效果上的一些新的认识,有可借鉴的意义。但是,操作起来,会发现问题多多。以下一些问题,是在实践“希望新闻学”中可能会遇到并需要加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8.
7月28日中央电视台在晚7点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一条新闻,内容介绍的是河南省新乡县动员城里下岗工人到乡镇企业再就业,让原来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回家“重操旧业”。笔者认为这条新闻所倡导的做法值得商榷,其导向似乎有失偏颇。不难看出,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条新闻旨在向城市  相似文献   

19.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新闻采访”标志牌摘得好济南市广播电视局关于各种车辆停止使用“新闻采访”标志牌的做法,是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单位声誉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不搞行业特殊、自觉维护交通秩序的一个具体行动,值得称道。新闻单位车辆时兴挂“新闻采访”标志牌的...  相似文献   

20.
避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新闻前哨》2005,(11):52-53
当下,在《南京零距离》等成功“民生新闻”电视栏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省市电视台掀起了大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热潮,似乎这是省市电视台在央视媒体、香港媒体对主流新闻和国际新闻统治力加大的情况下,与之对抗,寻找出路的良方。无疑,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立足本地,盘活地方新闻资源,的确是当前省市电视台实现战略突围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纵观目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现实表现,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