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加强应急法制建设,构建自己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应将各种突发事件变成政府危机管理的革新契机,建立拥有强大预警系统的完备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促进我国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加速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社会风险加大,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这给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的应急管理体系。但从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应急管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出现应急管理的"政府失灵",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系统性和有序性不足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综合评估、决策、信息流通与协调、资源供给功能的政府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应急管理委员会,并以此为平台,建构政府为核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媒体、公民之间多元协作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已逐步形成应急管理体系。在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公安应急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公安机关任务和职责的本质要求,是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补充。目前公安应急管理机制存在部门职责不顺、装备设施建设落后、常规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公安机关应从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防控机制、建设指挥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改进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以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分析和归纳了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明了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媒体在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我国政府与媒体在应急处置管理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着重对政府应急管理如何全面创新媒体策略,积极应对危机事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给优化我国政府应急决策机制带来了启示。本文基于政府应急决策系统效能不高的原因,提出应以这次抗震救灾为契机,努力优化应急决策机制,以期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社会的中国进入到一个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时期,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建立和健全新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各种能力,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应急管理成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成功避免各种风险和驾驭危机能力的考验。如何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提高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参与主体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加强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充分调动两者在应急管理中协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危机对社会各方面状况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10.
贺李  吴兴华 《考试周刊》2014,(16):195-196
随着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应急管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澳大利亚的应急管理机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应急管理预防、预备、响应和重建四个环节为基础,分析澳洲应急管理的中央、地方及非官方机构,以及志愿者的应急实践,进而得出澳大利亚应急管理机制的特色:法律健全;以志愿者为主力军,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各级政府职责清晰,反应迅速,透明度高,目的在于为我国起步较晚的应急管理系统提供"人镜"。  相似文献   

11.
频繁发生且日益复杂的突发事件给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政府部门协作治理的良好实现,政府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是决定政府协调能力的关键要素,通过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应急管理在思想认知、制度设计、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存在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政府部门协同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优化政府协调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实现,必须从树立正确应急认知、构建完善应急制度体系、整合优化组织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应该如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风险时期,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体现出种类多、频率高等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稳定和发展,对政府的管理和威信带来严重的挑战。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存在着应急指挥系统不统一,应急预案不健全,信息流通不对称,应急处置能力不高等缺陷。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公共危机的认识,全面构建应急预警、预控机制体系和预案,加强公共危机应急的法规体系,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和辅助系统,加强国际交流,参与全球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新兴社会问题。我国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尚存在管理理念落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府管理科学的角度考析我国城市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现状.从预警和预控两个纬度提出完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滨州学院学报》2018,(3):57-60
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公共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损失,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合作机制成为共识。地方高校参与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在资源配置、沟通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积极地参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帮助地方政府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应急管理合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研究机构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是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之一。社会组织参与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发挥集成信息协助科学决策、架设桥梁增强社会韧性和智力支持提升应急效能的功能作用,作为重要力量增强国家整体应急管理能力。根据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危机全生命周期运行机制能够在危机爆发时使社会应急响应更为迅速,危机延续中使社会应急联结更为紧密,危机平稳后使社会应急资源更为整合。未来,可以通过制度路径、组织路径和技术路径的构建更好地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实现促进社会力量应急响应、增强政社间信息沟通和整合全社会资源的价值,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社会力量参与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处在应急管理的第一线,它的执行力强弱直接决定着突发公共事件能否得到快速、有效、妥善的解决。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执行力不强存在于执行人员、制度、组织、技术等几个障碍因素。要从根本上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执行力,执行人员应当加强素质培养,创新行政运行机制,推进法制建设,强化政府问责制。  相似文献   

18.
几次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实践表明,我国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笔者从社会、政府和储备方式3个层面阐述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构成,指出了当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策略:完善政府-家庭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应急物资储备,合理选择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面对近年来各种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暴露出危机预防意识不强、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恢复重建与危机管理理论学习创新失衡等突出问题.要完善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还须健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法制体系、加快灾害预警机制和巨灾保险体系建设、实现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改进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协同应急联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维护社会的安定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自然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