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德育不仅需要让受教育者树立对于和谐社会的"共识、共建、共享"的重要观念,还要切实地在德育实践中体现这种"共识、共建、共享",在德育过程中形成一种以共享为基本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并能尊重差异的多元、多层次的"德育共同体"。这也意味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德育应当与社会和谐共享的理念相适应,在教育过程的实践模式上实现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高校德育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实践在方法上过于"僵化"、内容上过于"窄化",效果上极大"弱化".借鉴西方高校德育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教训,从而创新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体系,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德育特色活动品牌。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教室文化是一种以教室空间为载体,通过实体环境、规则系统与活动情境向学生传递价值内涵的文化.完美的教室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体现出"载文化人""用情感人""以规导人"的隐性德育功能.指向隐性德育功能实现的教室文化的建构,需要确立"德育本位"的建设基调、凸显"全员参与"的营造主体、优化"软硬兼顾"...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赋予更多的关注。综观我国当前的德育状况,存在着德育理念重"塑造"轻"引导"、德育内容重绝对价值标准轻实现路径等问题。新时代新阶段需要在德育内容上用人文情怀和辩证思维润泽核心价值,德育形式上注重内省反思、对话内化,德育途径上着力成长、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8.
十几年来,我国的"生活德育"研究经历了概念提出、系统研究、反思争鸣三个时期。有关研究探讨了"为何要提出‘生活德育’"、"什么是‘生活德育’"、"如何实施‘生活德育’"等问题,并对"生活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题"呈现位置的比较,发现"问题"从利于教向利于学转变,从灌输向对话转变;通过"问题"类型的比较,发现"问题"从认知取向向情感取向转变,从知、情、行比例严重失调向三者协调转变,而且新教材更加重视综合型问题;通过"问题"表述的比较,发现"问题"从练习味向生活味转变,从图文结合以文为主向图文结合以图为主转变,从第二人称表述为主向第一人称表述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1.
"德育导师制"是近三年来我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方法,也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5):77-81,76
该课题采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强调的是深入地完成其德育的功能与任务。"德育为先"要求优先渗透思想道德认知,优先培养思想道德情感,优先树立思想道德信念,优先塑造思想道德意志,优先养成思想道德行为,让它真正地深入人心,发挥德育应有之功效。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对此,该研究提出,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德育目标要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要丰富拓展,德育方法要不断创新,德育路径要独辟探索,德育组织要适时完善,德育制度要健全体系,德育队伍要重点建设,德育投入要持续增加,德育机制要优化运行,德育评价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贯穿各个阶段的各类课程中。初中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英语又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四大"关联法:人物关联法、词汇关联法、时事关联法和生活关联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着力改革.改革应本着促进人的品德提升和精神健全发展的目标,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一方面对现行德育的主要内容审矫扬弃,一方面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内容,实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高中教育到2022年,必须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必须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教育问题,适用的教育方法不同。文章以区县民族聚居地中学为例,结合中学德育工作实际,从当"骗子"、摆"桌子"、搭"台子"三方面分析如何通过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重新审视。就词源本身和现实德育问题来考察,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均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这是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学科教学应将德育"体现"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融入"进去。  相似文献   

18.
坐落在鹰潭东大门的鹰潭师范,青草如茵,绿树流翠,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和美丽的校园相得益彰的是优雅的育人氛围:鹰潭师范1997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师联检团评估检查,多次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的好评,连续3年评为"省文明单位"、荣获省中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校党总支连续3年评为市基层先进党组织;校团委连续4年评为全省"先进团委",是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优胜单位.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