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在于灵活的(而非机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历史状况,并结合新出现的理论洞见。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作出富有启发性的阐释。正如在哥白尼和弗洛依德之后大家都分别成了哥白尼主义者和弗洛依德主义者一样.在马克思之后大家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以他们的发现从此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社会或人性的角度。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可能的样板,同时,它也洞开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更深广的阐释的可能性。自本期起.本刊将连载赵一凡先生勾勒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的系列文章——“西马英雄传”。以飨读者。赵一凡,男。1950年出生,哈佛大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一凡先生博闻强识。涉猎甚广,思想史、文论研究以及文化批评方面著述颇丰;于西方新学。尤能穷其源流,考其脉络。并以独特之眼光。加以辨析和评判。我们应当记得一凡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自1992年起)在《读书》杂志上连栽的有关西方文论的札记——“哈佛读书记”(1996年,他将其中16篇蛄集出版,题名《欧美新学赏析》)。所谓“新学”,是指从尼采到福柯的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其中三大思想潮流分别为:现象学、结构/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三大潮流绵延百年.起伏跌宕,既彼此冲突,又交叉融会。共同呈现西方人文学术的跨学科变革趋势。虽忙于学术研究和授课.但当本刊约请一凡先生拨冗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写些文章时。一凡先生慨然允诺,欣然命笔,为读者计,还搜罗到一些珍贵的相关图片。在此,本刊谨向一凡先生表示谢意。一凡先生的文体.涉笔成趣。于简约中见起伏跌宕、峰回路转。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和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正如望远镜之两端,既能辩其细微,又能揽其全局。“西马英雄传”共八篇,依次为:【1】卢卡奇:西马之起源;【2】葛兰西:西马之战略;【31】本雅明:西马之救赎;【4】阿多诺:西马之否定;【5】阿尔都塞:西马之重构;【6】西马在英国;[7]西马在美国;【8】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考虑到篇幅,每篇均按上、下篇连载。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之一,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则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卢卡奇研究指南》从思想史的编撰原则出发,精选各个国家知名学者的卢卡奇研究经典成果,对卢卡奇各个思想阶段做出完整介绍与评价。《卢卡奇研究指南》是中国学界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付梓100周年的一场隆重纪念。  相似文献   

3.
1984年,英国学者安德森发表《历史唯物主义之路》,评估西马发展趋势。他承认:阿尔都塞担忧的两大弊病(革命战胜贫困、理论脱离实践),并未得以克服。席卷欧美的新左派运动,却令西马格局发生巨变:其"知识生产中心,已从德语、拉丁语(法、意、西等)欧陆国家,大幅转向英语国家"。安德森进而指出:英美学界一贯信奉实证主义,欧陆思想备受歧视,保守主义根深蒂固。这个"马克思主义文化最落后的地区",如今摇身一变,竟成了"文化马克思主义"最发达地区!其中佼佼者,当数英国教授威廉斯、美国教授詹姆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汇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精品力作 德里达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出版 本译丛选译了近年来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著作,其中,  相似文献   

5.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6.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广泛深入传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重大的丰富和发展,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辉煌历史篇章。然而,对这一历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这是令人遗憾但又是值得庆幸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等是这方面研究的拓荒工作,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第六、七卷,则是在此研究基础上更深的发掘。已“达到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在我们这方土地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目光,作了成功的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六、七卷打破了以往史书的“板块式结  相似文献   

7.
动态集装箱     
西方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走出去”难题英国《书商》杂志刊文称,英国书商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难不只是因为翻译问题。文章称,如果说语言能架起中西方之间的桥梁,那么就会加强文学在沟通中西方之间的意义。近两年,国际上许多大的出版社不仅开始与中国合作,而且还出  相似文献   

8.
1970年,瓦尔特·本雅明的两篇发轫性论文——《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英文版相继在英国面世,从此,本雅明便开始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在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内的沉浮。大致说来,凭借其“无论怎么说,僵化、孤立的[艺术]目标……都毫无用处。它必须根植于由活生生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语境之中”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9.
戴建秋 《大观周刊》2012,(20):12-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为我们更好地处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坚。尤其是把“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我国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有密切相关的.以及与管理学中重视的“人本管理”也有联系.以及当前怎样看待“人”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读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地理学》[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Sauer)《地理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书的发表。二战以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异军突起,文化地理学从中吸收了不少文化研究的学术营养,开始从阶级、种族、性别、政治信仰等方面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产生了以杰克逊(Peter Jackson)、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产生是与当时英国的文化研究运动、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唯物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背景以及女性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的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深受以费正清和李文森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即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而向近代社会演变。在这一观点下诞生的作品也曾被翻译介绍进来,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等,因此,“西方中心观”在国内的影响同样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陆续出现了一些与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中主要包括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什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先驱,以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列斐伏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胡汉民先生的研究是一个“禁区”。近几年来,这个禁区逐渐被打破。比较全面、客观地研究和评价胡汉民的,要算周聿峨、陈红民同志合著的《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这是一部富于探索精神,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值得我们一读。本书一个优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评价胡汉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个人的活动“归结为阶级的活动”。作者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看待和分析胡汉民一生的活动,认为胡汉民是当年以“四反”(反封建、反共、反蒋、反日)而闻名于世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矛盾集合体”,“集中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诸多二重性”。(本书第3页)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胡汉民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总是以是否符合他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英国《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都是西方主流媒体中严肃刊物的典型代表,这两份报纸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本文从2009年以来《卫报》和《纽约时报》对新疆的新闻报道中各选取十篇典型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两个方面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神圣而又不幸的“德谟克拉西”》是一本较好的剖析和揭露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通俗政治读物。作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西方民主,分别从历史、政体和国体的角度,分上、中、下三大篇,对西  相似文献   

16.
1840年4月英国议会通过发动战争决议案。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开抵南中国海,封锁了广州海面和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1841年1月26日英国侵略军宣布占领香港岛。1882年8月29日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准将香港给予”英国,由其“常远据守主拿,任便立法治理”。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在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登陆,修筑了工事和军事基地。1860年10月24日及25日清政府与英法联军代表签署了《中英续增条约》和《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中…  相似文献   

17.
英国《卫报》称萨顶顶是“第一个在西方世界获得一流名望”的中国音乐人。而萨顶顶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用已经稍嫌老套的路数,做出了一张好听的专辑,且得以在全球进行“直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译丛选译近年来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著作,旨在引进当代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国内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新视角、新观点和新方法,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该“译丛”现已出版5种,其中丹尼尔·辛格的《谁的新千年——他们的还是我们的》从西方左翼批判的立场纵观整个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对各国的左翼运动进行了深刻反思;施韦卡特的《反对资本主义》因提出“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而在西方产…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重新“发现”中国提出的课题 “中国原来是这样的!”—5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称赞中国政府和军民在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的积极作为堪称“全球典范”,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使西方世界重新“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媒体发表专题报道称,“在汶川现场,很难不被解放军感动!”  相似文献   

20.
西文“university”一词在晚清被译为《大学》之“大学”,产生了双重的错位:其一,欧洲古昔的“university”并非“官办”,这一特点延续到现代西方多数“university”,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如《大学》之“大学”,几乎无一例外为“宫办”;其二,中国古昔之“大学”重在培养教化之士(仕),以辅佐王政,而现代西方“university”则重实利教育,并越来越“体制化”(国家整合),渐失其“自由”性质,以致自19世纪上半叶之英国教育家纽曼始,就不断有回归古昔“university”精神的呼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