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鼐《登泰山记》,全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明快,其中的情感意涵含蓄蕴藉。分析姚鼐何时登山、与何人登山、为何要登泰山等问题,以贴近作者内心;深入文本的平凡字句与行文,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窥见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思想意义,此文堪称游记散文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3.
你到过泰山吗 ?能给大家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及泰山的主要景点吗 ?泰山书法石刻知多少 ?古老的泰山有哪些神话传说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到泰山封禅 ?他们为什么在泰山封禅 ?古今文学史上有哪些描写泰山的文学作品及作者 ?没有亲临泰山不要紧 ,高中语文第二册姚鼐《登泰山记》和第二册读本中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可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行踪领略一番泰山风光 ,对泰山这座名山进行一番多角度的探究。1.泰山的历史意义泰安 ,泰安寓意“国泰民安”。境内有“五岳之首”泰山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相似文献   

4.
张伟 《语文学习》2023,(6):36-39
<正>颜炜斌先生《以还原法解读〈登泰山记〉中姚鼐为何“不循东谷”》一文(《语文学习》2023年第3期)使用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从姚鼐“不循东谷”这一矛盾点出发,从价值层面和历史语境层面分析了姚鼐雪后登山的情志。但殊为遗憾的是,文中多处“还原”与历史记载和泰山地理实际不符,悬置想象姚鼐登泰山的场景和心理固然极具创造力,但求证过程却缺乏说服力,这就使得所谓“还原”完全沦为“臆测”,并不符合孙绍振先生还原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泰山极顶》刊于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日《人民日报》,是为庆祝国庆十周年而写的。泰山,自古称作“五岳独尊”,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临近东海,极顶称日观峰,峰上有日观亭。日观亭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有这样的笔墨,清朝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登泰山记》,也写了在日观峰观日出。唐朝大诗人杜甫,年轻时代想登泰山未成,写下《望岳》一诗,寄希望于将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登泰山观日出,千百年来,成为文学家、诗人抒写、歌咏的老题材。  相似文献   

6.
7.桐城派:清中叶的散文流派,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语言简洁平淡。因成员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代表作有《狱中杂记》(方苞)和《登泰山记》(姚鼐)。  相似文献   

7.
姚鼐的《登泰山记》初读之,总觉得有些索然寡味,但又频频见诸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其深层次的东西吗?带着这个疑惑去重读,果然看到了其勃勃的人文情怀。一、除夕之际登泰山,言传身教,给世人以身心的震撼纵观全文,作者登泰山的时间很容易找到,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戊申晦,五鼓”、“是日观道中石刻”,但又很容易被人认为不是游记的主体而有所忽略。不经意地去玩赏一下,这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十二月是旧历的腊月,丁未日是腊月二十八,戊申晦之“晦”是旧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十二月的晦日,那当然是人人念叨的除夕,一个谁都…  相似文献   

8.
<正>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登泰山记》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的一篇有名的游记,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具体地描写了胜地泰山的景物特色。其中“是日观道中石刻”一句,目前比较通行的几种古文选本对它的标点和译释似有不当之处,这里谨陈浅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9.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人们说话写作常常引用古人语句。例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首段在叙述作者登泰山的宿愿时引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诗文句子。前者出自《孟子·尽心上》,后者出自杜甫《望岳》诗,都是说  相似文献   

10.
<正>《登泰山记》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代表作,历来作为游记散文的典范而广为传颂。该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奇异景象。毋庸讳言,《登泰山记》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传统山水游记的艺术,但更多的是突破与创新,其独到精妙  相似文献   

11.
高一册雨中登泰山【课文题解】课文的末尾写道:因为“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所以才能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又因躲过一场倾盆大雨,所以“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感到“意兴盎然”。这说的就是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课文标题《雨中登泰山师仅点...  相似文献   

12.
山水游记,要把访游对象的奇观胜景再现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并非易事。尤其是名山胜水,中外游者如云,妙词佳句,似乎都说尽了。号称“五岳之长”的泰山,历代帝王在此封禅祭天,骚人墨客登而吟诗作赋,远有姚鼐《登泰山记》等名篇传世,近有杨朔《泰山极顶》一类佳作夺人,要想不落窠臼,写出新景,翻出新意,颇不容易。然而读了老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却有一股清新之感扑面而来,既受到深刻的启示,也获得了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是我们民族、我们祖国的骄傲。泰山巍峨挺拔,气势磅礴,成为崇高的象征,雄奇的典型。它有很多胜景,而蔚为奇观的却是登山赏日,“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四大奇观集中表现了泰山雄奇的丰采。但它是人们不易多见的奇景,更是泰山游记不易写到、不易写好而又不可不写好的奇景。姚鼐的《登泰山记》所以成为同类题材的代表作,就因为它精炼形象地写出了登山赏  相似文献   

14.
王美问:《雨中登泰山》有何新意? 关于东岳泰山,远有姚鼐《登泰山记》的名篇,近有杨朔《泰山极顶》的佳作。要想写出新意,实在太难。但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独辟蹊径,富有新意。一、新的角度。像《登泰山记》、《泰山极顶》总是着眼于晴日的泰山。而《雨中登泰山》不蹈前人故辙,另辟蹊径,着眼于雨中泰山。其中:1-2节写冒雨登山,一偿宿愿。3-9节写雨中泰山,美不胜收。10-11节写独享雨趣,别有风味。特别是一些雨中奇景,别有一番情趣:虎山水库,飞瀑直泻,吼声震天;雨中登山,山溪作陪,大水漫径;悬泉高挂,百珠散玉,细雨湿身。总之.泰山雨景是“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  相似文献   

15.
备课资料背景·意义1982年8月29日李健吾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我和〈雨中登泰山〉》。文中说,作者是于“1961年7月,‘雨’中登泰山”的。《雨中登泰山》最初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11月号,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特写选》第二集(1959—1961)。当时,对“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天,继承和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16.
清代桐城派姚鼐所作《登泰山记》乃游记名篇 ,早有不少名家的赏析文字。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赏析 ,并就教于各位专家。我认为 ,文章整体就是一幅画 ,是关于泰山的全景式的巨幅画卷 ,是一幅融合了“义理 ,考据 ,词章”的中国山水画。文章第一、二段借精要的考据对泰山做了粗线条的勾勒 ,形成了一幅巨幅山水的背景与轮廓。开笔即为泰山定位 ,两谷两河 ,一段古长城 ,取鸟瞰之势 ,泰山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尽收眼底。所记登山时间、路线、同伴等无不言之确凿 ,反映出作者因考据而养成的严谨文风。“泰山正南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 ,郦道…  相似文献   

17.
<正>从语文课本说起前段时间,我结识了一名外地的高中生,她热情而又博学,言语间洋溢着少年的浪漫与真诚,给人十足的亲近感。当她问及我的家乡时,我脱口而出“桐城”。“我知道桐城啊,那里的‘桐城派’非常有名。《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就是桐城人。”小姑娘一连串“了然于胸”的回复,让我惊讶不已。  相似文献   

18.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19.
释“摴蒱”     
姚鼐《登泰山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注释中说:“古代的一种赌具,又作樗蒲;一套共五个,也称‘五木’。”今天的师生早已不知樗蒲为何物,有必要作进一步诠释。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许多名家的诗文名句,语言精练,含义深邃,千古流传,遂为绝唱;后人不禁为作家妙手炼就的神来之笔击节叹赏。然而,不少名家名句并非独创,而是在前人名句的基础上,摹拟、翻造、点化而成的。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杜甫便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二者都有极言泰山雄奇高大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