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需要经过记者的采写和编辑的编辑,才能与读者见面。而在这一环节中,记者的采写是基础,其中的采访又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采访的质量决定着稿件的质量,它也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记者只要做好了采访工作,新闻报道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现在很多报社每年都会新进一批年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中的沟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宏 《新闻窗》2009,(4):54-55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后期的精心撰稿,而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整篇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在这一过程当中,记者无法要求改变被采访者,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采访的成功,因此,“沟通”在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要善于利用沟通来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打破陌生人之间对话的尴尬,这样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新闻报道也才能做到真实。  相似文献   

3.
周乐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72-173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准备,采访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质量的好坏,而记者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则与采访能否成功关系密切.鉴于新闻采访对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本文在采访原则基础上从诸多方面扼要分析了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广大电视新闻记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4.
记者是随同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职业,他的基本活动是采写新闻报道。在频繁的采访中,记者应如何把握自己的工作特征,给采访对象以适度感?本文试就此提出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 去年,网络上的"史上最牛记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位号称"史上最牛记者"的特别之处在于,"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的".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随后做出回应,表示该记者"确实有部分稿件存在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这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并决定停止该记者的采访工作,调离记者岗位.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6.
新闻必须真实,这对每个记者来说,已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了。然而,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要做到自己采写的每篇新闻都完全真实,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来的材料是否真实,是决定新闻报道会不会失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王心通 《声屏世界》2007,(12):25-25
成就一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记者精心策划、把握主题、选好角度、认真采访,更需要摄像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参与意识,与记者沟通协作,参与到新闻采编的全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8.
“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 这是一位新闻名家的写作经验谈。记者是作为读者的耳目而存在的。他的使命,便是让读者跟随自己的视野,见到他们个人视野以外的事物,使他们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记者不仅要在采访中亲至现场,而且要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即在现场动用一切感觉器官记录下来的第一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睿 《新闻窗》2009,(2):42-43
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前提是要采访,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记者不开口,材料难到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采访对于新闻创作的重要性,而提问又是其中的关键。提问,是谈话采访的核心,它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得当与否,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为新闻记者在写作之前的一项特殊的调查工作,不仅需要记者认真地询问与记录,更需要记者细心地观察、倾听并思索。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有通过正确的现场观察,深入到事件本质中才能更有利于在采访中获取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对采访中的观察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采访,写出的新闻报道其新闻价值却大有差异。可见,一篇新闻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报道客体固有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记者主体素质的高低。在通常情况下,新闻事实并非都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常常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的事实材料一般透明度高,记者在采访中容易把握住它的实质性内涵。而那些隐性事实材料往往比较错综复杂,其本质特点并不是一眼就看得清的。对于这些需要在较大范围加以分析比较,在较深层次上加以开掘提炼的事实材料,记者能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肯下苦功夫,对于新闻报道的成败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1987年,一场洪水使兰新铁路哈密路段遭到破  相似文献   

13.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1):43-44
毫无疑问,新闻首先要真实。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不允许有丝毫虚假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在撰写一篇报道时,必须将采访到的所有情况全盘端给读者。  相似文献   

14.
文叶飞 《新闻窗》2006,(4):53-54
新闻评论是各种传播媒体普遍运用的,面向受众传播的有关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意见性信息。新闻评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更讲究选题与立意,它要求评论写作有的放矢,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和效果。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搜索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在新闻报道全过程中,采访是第一道工序,任何新闻报道都是采访在先,写作在后。没有采访,就没有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中的那一条条消息、一篇篇通讯。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体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得记者的专业技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篇新闻报道的好坏取决于采访者观察力的好坏,所以,提升新闻记者的观察力和报道力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这篇文章就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实际运用进行简要的剖析,列举了一些新闻采访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快”,快采访、快写稿,迅速而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可以说,没有一种职业像记者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去体验、去快速反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参与生活、干预生活、评判生活。工作的辛苦也可以很快得到生活的回报,当一篇篇新闻报道见诸报端,产生社会影响时,记者的一种职业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记者想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让他按照有关规定去开介绍信,写明采访内容,再到有关部门报批;至于自己接受不接受采访,那还要另说。 还有一次,至少是一次,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不用翻译,自己直接用英文同各国记者交流起来。 因此,有不少记者反映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很困难。 同郎平有着相似职业经历的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不仅随时接受记者采访,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电视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以第三人称,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上对新闻事件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是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体现。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技巧,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进行感情上的引导,制作出有价值,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