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这篇课文记叙了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生长的事.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搞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上.课文提及的事物,有的有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有的联系比较证券交易,有的联系比较复杂,这个简单朗晰的演示板书,主要是反映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揄能力。  相似文献   

2.
《太阳》一篇讲述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常识性课文。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本单元训练重点,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1.在初步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后,让学生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蛇与庄稼》是一篇说理性课文,其事例典型,说服力强。作者的目的在于阐明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特别是要让学生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和理解客观规律这个“自然之道”的同时,了解本文所展示的“做人之道”这个价值,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课文分析《蛇与庄稼》是第十册第五组继《跳水》一课后的又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紧密配合该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重点记叙蛇与庄称、猫与苜蓿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复杂的,而且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文章短小精干、说理清楚,是帮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课文。学生  相似文献   

5.
《蛇与庄稼》是讲读课文,文章以具体事例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了《跳水》,认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阅读一篇文章,思考一个问题,都要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好些。教学时,要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蛇与庄稼》安排在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册的第四单元(义务教育人教社版)。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继续通过字词句段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篇课文的内容,反复讲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是复杂的。即:蛇与庄稼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猫与首薄的关系同样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随地吐痰与得肺结核病是一种间接的复杂关系。课文的内容同样也潜在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系。教师教授这篇课文,视点应该指向哪里?能否以强调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认识事物的联系,侧重于读的训练。本组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分清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重点讲读课文《跳水》主要讲人与猴子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   《蛇与庄稼》是一篇说理性课文,它用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事物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寄意于物,寓理于事,想象丰富,结构严密,说理形象深刻,逻辑性强,充分体现了“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认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切实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蛇与庄稼》是著名散文家秦牧撰写的一篇文章。秦牧的散文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逻辑性。这篇课文是通过因果、链锁、相承、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表情达意,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全文寄意于物,寓理于事,想象丰富,结构严密,说理形象深刻,逻辑性很强,确是一篇优秀的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应紧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智力,提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除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六年制小学第十册第五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就是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怎样联系的,掌握事物间的联系有什么好处,学到认识事物的辩证方法,并运用这个方法去分析文章的结构,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在讲读课中讲授知识 本组讲读课《跳水》、《蛇与庄稼》两文,是阐述“事物之间有联系”的课例。学习《跳水》一课,  相似文献   

11.
《鲸》是一篇阅读课文,着重介绍鲸的特点、种类及生活习性,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着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结构的逻辑关系.特别要在鲸的“大”这方面做文章.鲸的“大”,是世界上任何动物都不可比的,它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导力.所以教学中抓住鲸的“大”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能通过抓住鲸“大”这个特点,明了课文段落之间的联系,领悟写动物的规律,学习到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一、抓特点:教学时首先要抓住鲸“大”的特点,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提领全文,使学生对文章的联系一目了然,学习有兴趣.在学生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①鲸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12.
《柯里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柯里亚跟妈妈埋木厘、挖木匣,后来受到了启发的事。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外,还应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教学时,要注着以下三个有关问题。其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柯里亚埋木匣时用步量与他的数数有联系:他“数了十步”是由于他“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柯里亚埋木匣与妈妈早就把东西“埋在地下”有联系:柯里亚是从妈妈那里受到了启发,妈妈埋东西时  相似文献   

13.
这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一个基础训练.《放风筝》和《桥》是看图学文,《珊瑚》是讲读课文,《海龟下蛋》是阅读课文.教学这一组课文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还要加强字、词、句、段的训练.五册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观察”、“抓重点”“抓特点”、“顺序’,观察训练是其他三项训练的前提.两篇看图学文,图和文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图画用线条和色彩构成形象表现事物,课文用语言叙述描写事物.可以一边看图一边学文,也可  相似文献   

14.
一、整体认知,初步理解全文教学伊始,教师就应通过让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的概括认识程度,使他们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性认识。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其有联系有全局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而且学生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性认识。这...  相似文献   

15.
分类比较发现异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胡绍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以一篇为主.联系数篇,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发现异同,找出不同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  相似文献   

16.
《场景歌》是一篇数量词的归类识字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第一学段的特点,遵循文本的特色,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并在诵读过程中发现每组词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第十册阅读课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童话诗,虽然篇幅较长,但故事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指导阅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围绕“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训练重点,指导学法,放扶结合,让学生学懂课文。  相似文献   

18.
小语第九册第三组教材由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草原》,阅读课文《田寡妇看瓜》,独立阅读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读写例话”“事物和环境”与基础训练3组成.这是一个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的教学单元.“事物和环境”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学习这一组课文,要让学生弄清文章中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所讲的事物产生于什么环境之中,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事物和环境是怎样连系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要联系具体环境去理解事物.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事物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 1.掌握课后字词,会用“显然”、“不然”造句。 2.弄清故事情节,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 3.训练儿童能按故事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顺序复述课文。第一课时一、试读课文,探索思路。①出示课题,介绍作者。学生自由地读  相似文献   

20.
运用图示法进行教学,易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统一起来,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在联系.对《跳水》这篇课文,我用此法教学,具体设想和安排如下: 第一教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事情中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理清文章脉胳. 自学以后,根据上述要求对学生进行检查或抽查,达到读通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轮船上的人与猴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