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为研究对象,探寻和追溯苏维埃革命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思想和逻辑基础,并从文化共生的视角进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融合进行探讨,以此为基础对该时段中共文化动员的历史意义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始终重视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成分问题,并作为政权建设和改造的基本方向。川陕苏区还通过调整党与苏维埃的关系,加强党对苏维埃的正确领导。川陕苏区的土地革命,继承了鄂豫皖苏区的成功经验,及时吸收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精神,政策相对成熟。反富农斗争成为川陕苏区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鄂豫皖苏区地方防御体系是地方党组织在中共革命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地方革命环境和具体的革命实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正规红军的武装斗争,逐步建立区域性的游击武装,进而组织群众性的防御武装。这种由游击武装和群众性武装相互配合的地方防御体系的形成,使鄂豫皖苏区基本实现了全民皆兵的全面军事化,从而增强了鄂豫皖苏区地方基层的军事防御能力,对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维埃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先后实践的两个革命模式,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苏维埃革命到苏维埃运动的战略转变,中国苏区有了大发展。苏维埃运动战略没有放弃以城市为中心,中央苏区的进攻路线导致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宁都起义的爆发固然与"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有关,而中共自大革命时期就对起义部队进行的政治影响,中共地下组织在该部队中卓有成效的兵运工作和对起义的周密安排布署,中共中央和苏区党的指导、配合,才是起义之所以爆发和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吴焕先同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地区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共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及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及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等领导职务,为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国家主席李先念誉为“功勋卓著”的革命家(李先念: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题词)。本文仅就吴焕先同志在鄂豫皖苏区创建与坚持中的作用,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  相似文献   

8.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建立了川陕苏区,并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川陕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和分配了富农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免受损失,富农加入革命队伍,并想方设法取得苏维埃政权,以此来阻止土地革命的推进。中共为了清除土地革命的阻碍,必须改组苏维埃政府,把富农赶出去,因此,川陕苏区政权改造是土地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分配生存资源的角度看,中共认为分配富农土地和其他财产具有革命的正当性,然而从富农土地及其他财产来源分析,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改造的合理性则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立三路线"之前,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基本上遵循了"六大"确立的阶级路线。"立三路线"在鄂豫皖苏区贯彻后,主要表现为反富农和创办集体农场,但遭到地方苏维埃不同程度的抵制而沦为"口号",背后隐现的是新式地方精英的"地方主义"观念。"立三路线"的纠正,在鄂豫皖苏区表现为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左"倾和反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地方主义"最终被清除。  相似文献   

10.
正革命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宝贵财富。大量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是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在德育实践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把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其中。一、川陕苏区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932年12月到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北后,在川陕边中共党组织和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了川陕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