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发现:每次带的班几乎都有几个小团体。爱好学习的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自由散漫的经常在一起嬉闹玩耍,对老师、对班级有不满情绪的总是在一起发泄不满……其实,班级里存在各种各样的非正式小团体十分正常,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友伴群,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让这些小团体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下面我就以我所教的三届毕业班为例来谈谈对班级小团体的引导之道。  相似文献   

2.
鲁俊 《班主任》2011,(6):56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40人左右的班中有8~10个"小团体",50人左右的班中有10~12个,60人左右的班中有11~13个。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小团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校教育多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人数众多,学生个性不一,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团体"。现今小学阶段,班级小团体现象已很明显。小团体的存在有好处,但也有一定的弊端。作为教育者,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小学生中的小团体朝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伟平 《班主任》2011,(6):59-60
班级出现"小团体",应对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强化,二是淡化,三是分解。方法一:强化所谓强化,指的是通过发现"小团体"的闪光点而使之发展壮大,亦即是将"小团体"发展成"小社团"。这通常适用于因正当兴趣而形成的"小团体",如手工爱好、图书阅读、探秘探险等等。我们班曾有几个小男孩对小动物很感兴趣,大扫除时,他们会趴在冬青树下看蚂蚁而忘记劳动;课间操后,他们也会因在花坛边看蜜蜂而耽误上  相似文献   

5.
班级"小团体"是学生自发形成并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因其对班级有不利的一面,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棘手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分析、梳理、分类、支持、信任积极型的"小团体",积极引导中间型的"小团体",巧妙瓦解消极型的"小团体"。从加强班级建设、开展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有益的竞赛活动等方面着手,给不同的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切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快乐、健康、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班级中,经常会有学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谈天说地,或窃窃私语,活动的时候他们也总是簇拥在一起,俨然是一个个小团体。小团体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存在基础一般是团员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或是共同的经历等。小团体的存在能满足小学生归属感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由于小团体内部具有一定的活动目标和行为规则,因此,小团体的存在对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时小团体的利益和规则会与班级的利益和纪律相抵触,也可能会因为小团体的活动过于频繁而影响了团员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中的小团体,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力量,把各种小团体的活动纳入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小团体在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期,请关注——  相似文献   

7.
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社会大环境中有的许多东西,班级中不同程度地也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班主任班级管理"尊重与信任"的基本思路、内容、要求、做法以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各异的每一个班级成员;信任学生是一股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班主任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校班集体中也是如此。在学校的每个班集体中都客观的存在着一些小团体,或三个一群,或五个一伙,他们吃饭在一起、休息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玩也在一起。一般说来,这些小团体无明确的把班级搞好或搞坏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之友》2013,(Z1):122
他们为何"抱团"?他们是否游离在班集体之外?他们是否是为班级增添活力的精灵?您是否还在被学生小团体所扰,与之斗智斗勇?您现在是否乐于与小团体打成一片,因为他们为您省了不少操持活动的心?学生小团体何以产生?回想您的学生时代,是否也曾在学生小团体之中?您觉得小团体会影响班级学习和班集体的建设吗?怎样面对学生小团体?我们期待您的故事,您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情感需求和社交体验使幼儿形成"小团体","小团体"的存在有的是短期的、暂时性的,有的是稳定的、长期存在的。个体因气质不同,可参与一个团体,也可"横跨"多个团体。但"小团体"因团体成员力量不均和团体之间力量不等,容易出现"核心—边缘"的不良现象。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团体"的存在价值,尊重幼儿的个体独特性,协助弱势幼儿获得发展,并公平对待每一个"小团体",实现"小团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必须"用心"备好新学期第一课,"用心"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用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用心"解决班级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只有做到了"用心",方可赢得学生的"芳心",从而更好地管理班级。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从应然理论层面还是实然操作层面上讲,班级都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文精神的场所,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回归、体现生活的一种"在场对话",班级管理更应该是使人的理性能够从容、和谐、自觉展现、调动的实践活动。基于此,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治人,前提是"人性",方式是"法治",关键是"择人",组织原则是"人伦",最终目标是"安人",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人"来实施,人既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育人的中心,也是凸显管理育人成效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4.
转化小团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孤军奋战,如各方面力量协同作战,会使转化工作变得更加迅捷有效。班级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可融化小团体的坚冰。建议代老师试一试"四子方针"。  相似文献   

15.
陈晓华 《班主任》2014,(10):22-23
2013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校闻名的乱班。接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没有主流正气的班级文化,学生们有的各自为政,有的拉帮结派,毫无班级凝聚力可言。如何才能把这个松散的班级凝聚在一起呢?我苦思良策。1.找准抓手,策划引领那天下午放学后,我看见班里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并且水平还不错。于是,我决定以篮球为抓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班华 《班主任》2011,(7):10-11
经常有人认为班主任就是负责班级管理的。实际上,这是没有分清"班级管理"与"班级教育"。有的书或文章论述班级管理时,泛化为论述整个班级教育。班级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培养人的活动;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运用其被赋予的权力,按一定的计划,通过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为班级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班主任,我们几乎都会遇到一种情况——中途接班。面对中途接手的班级,有的班主任感觉棘手,不知从何下手;有的班主任,接班后就来"三把火",却"吃力而不讨好";有的班主任工作起来则得心应手……今年,我半路接了一个初二的"乱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觉得我竟然这样缺乏智慧。今天区里培训,我赶回来看最后一节自习课,结果学生跟我反映,有两个同学因为生物课的纪律问题被赶  相似文献   

18.
顾瑞芳 《江苏教育》2012,(26):13-14
漫步在我校教学楼的长廊上,你会看到每间教室的门口都悬挂着班级的名片,这是特色班的班牌,上面有班主任寄语、班徽、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级全家福等。近年来,我校着力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班一品"的活动,努力使班级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温馨的"家"。1.每一个班名都取得富有个性。班主任结合自身的优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长、爱好,确立班级文化特色,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有的班级以"书香阅读"为主题,有的班以"体育运动"为主题,有的班以"器乐演奏"为主题。在班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他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这个班级的方向和成长。在班级中时时刻刻都有问题要处理,那就要做到"勤",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就要做到耐心。  相似文献   

20.
班级中,加入小团体的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己的特殊兴趣和共同活动,成为班级中的积极分子.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都在发展之中,有时,小团体的利益和规则会与班级的利益和纪律相抵触,也可能会因为小团体的活动过于频繁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可能受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的影响而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正确地对待班级中的小团体,既要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又要做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