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我们对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  相似文献   

2.
香港回归前,西方国家媒体几乎以整齐划一的姿态断言:香港的厄运就要开始。但是,香港回归10年后我们亲眼看到,香港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我们对香港是越来越喜欢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香港青年“人心回归”议题再次引起中央与香港各界的强烈关注。“人心回归”议题的背后是国家认同问题,香港青年走低的国家认同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是香港青年在发展境遇中的自我危机,是个体自我意义感的丧失。为此,应构建和培育以面向未来的认同理念为内核的国家认同提升路径,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提升。  相似文献   

4.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多多对小狗汪汪说:“今年香港要回归祖国,我们到香港去,和香港的小朋友一起过‘六一’吧。可是坐什么去呢?”汪汪说:“我们不是有一条小马飞船吗?我们坐它去。”多多拿着钓鱼竿上了飞船。“你带这个  相似文献   

5.
祖国统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是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它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必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宋武 《幼儿教育》2004,(9):13-14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七人得到OMEP中国委员会和OMEP香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有幸成为“中国西部及香港特区幼儿教育交流学习计划”的学员,在美丽的香港度过了难忘的十天。期间我们接触了香港幼教,看到了香港幼教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英国侵占香港是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的耻辱,是中国社会走向沉沦的一个标志.英国强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不具有法律效力,民国时期,中国政府为收复香港曾经进行过多次交涉,由于中国国力孱弱,英国政府蛮横地加以拒绝,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在声明香港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基础上,确定对香港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1974年5月,毛泽东将解决香港问题的任务交代给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牢记毛泽东的重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亲自定下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调子,英明预见了香港在过渡期间可能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导了中英谈判的顺利进行,保证了香港的平稳过渡,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今年7月1日,我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而洗雪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这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是我们国家强大和民族振兴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香港发生的非法“占领中环”和“反修例”风波,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香港的国民教育不仅要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也要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制度认同教育,还要加大国民教育中的历史认同比重,确保香港青少年能够对祖国的历史形成正确认知,增强国家责任感与民族归属感。通过对香港国民教育进行政策切入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辨析香港现行国民教育的缺失,并结合我国提出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从依法治教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问责纠偏意识、特色“主题教育”、多元主体合力等多角度提出应对香港当前国民教育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的焦点问题。新时代香港青年理应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业,但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却令人瞠目结舌。基于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历史演进的动态追踪,把握其“前世今生”以重塑当代价值,立足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透视并深刻捕捉外在表征,据此可构建瞄准危机的系统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0.
香港自古属中华源远流长根基深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在近代时期,这一地区相继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割占和“租借”。热土离失上百载,国家民族蒙大耻!今天,这方土地回归在即,举国殷盼,万民称庆。此时此刻,我们更应熟知香港地...  相似文献   

11.
祖国统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是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它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必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有幸参与了“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与香港教师们一道,在读写结合方面,进行了不无裨益的交流协作。也许,香港教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现在,香港的主权回归祖国的日子——19g7年为期不远了。如果过去我们关心香港问题可算是“洋为中用”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来探讨香港的发展问题,则是热爱祖国和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表现。自从1984年9月26日中英《联合声明》公布后,香港市民对香港的未来发展问题特别关注起来。理论界还就香港政治制度及经济政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充分体现了香港市民建设新香港的自立精神和创造精神。同样,香港未来的建设问题也引起了内陆人民的关注。在这里,我就香港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谈一点看法,望能得到香港同行的指教。  相似文献   

14.
“九七回归”后香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的讨论舒邦华叶存洪一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中华民族150年来的耻辱将得到洗雪。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对香港的政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内,“不实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家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顺应历史潮流而提出的一个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这是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尊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大陆与台湾统一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几年来,台湾及海外人士对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种种模式,其中有“多体制国家”、“一  相似文献   

16.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教育在香港土地上的完结,一个具有鲜明国家、民族特征的教育在香港教育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自然,教育目标的确立就成为了新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本文根据香港《教育资讯》所刊载的资料,综合香港特首董建华和有关人士对教育目标的论述,从教育理论上对香港所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同时,该文还将香港与内地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暨南大学外招学生教育的实践,论证了香港与内地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方面的一致性,从而体现了“两地”在体现一个中国的国家理念,重塑了中华民族在香港教育中的形像和地位,阐述了确立后的香港教育目标必将引导香港教育跨入新世纪后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我国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以及台湾回归祖国之后,将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使其具有了联邦成员单位的权力特点。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及其运转,世界上将出现一种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新模式,即带有联邦制国家某些特点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8.
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上空飘扬了155年的米字旗将被鲜红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所替代。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一件大事。 香港问题的由来 今天的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割让155年)九龙(割让137年)、新界(租借99年)是晚清时期由三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座丰碑张欲玉1982年1月11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同年9月、邓小平在就香港问题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中说:“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香港问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洗雪自鸦片战争一个半世纪以来所蒙受的耻辱,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课题。“香港主权不收回,我们就是李鸿章,”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但是,长期以来大陆与香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均不尽相同,要实现从不相融到共存,怎么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站在实事求是的高度,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传统的和平外交政策,果敢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独特论断,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最佳模式。 一、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治国方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一种构想,这并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关键是它确立了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旗帜不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