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必须明确,课堂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学习,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双主”教学理念,既强调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保证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语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段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点拨。“点拨”包括“点”和“拨”两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2.
杨树锋 《师道》2005,(11):23-23
在实际教学中,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的政治课堂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视学习过程是受罪和负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良好的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借着课改的东风,我们要积极改变这种现状,从内容到形式,具体方法很多,不胜枚举。归结为一点,即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让政治课堂活起来”。充满“灵气”的政治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扮演多种角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解放”学生的手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好动,手舞足蹈。这样的课堂教学常常被人误解为“乱”。其实,在新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音乐教师必须要正视音乐课堂上这种“乱”的现象。一、对音乐课的“乱”的思考思考之一:“乱”是音乐教学特点的需要音乐教学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它包括唱歌、欣赏、律动、唱游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音乐课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  相似文献   

4.
一堂生动活泼具有魅力的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胜,“终曲”余音绕梁。设计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这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条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5.
吴俊 《教育现代化》2005,(10):74-75
“灵动”指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灵动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应试”,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机器,或者一味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成和发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条件和机会给学生创设活动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活”与“动”两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相互关联的 ,关键在“动”。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情境教学 ,给学生留有主体活动的空间 ,为全体学生提供能参与的气氛 ,全方位有机地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演示实验 ,我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分组实验都让他们自行讨论 ,设计实验步骤 ,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去完成实验。如…  相似文献   

7.
胡明 《宁夏教育》2005,(7):103-104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  相似文献   

8.
目前,性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热门话题。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面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既感到神秘好奇,又存在困惑不安。而生物课为解释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谈“性”色变,在讲“人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时,采取了“迂回”战术,搞“弯弯绕”,不是让学生自习,就是男女分开上,这样绕来绕去,误导了学生,使性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要消除误导,还学生科学而完整的性知识,生物教学就要直面性教育。  相似文献   

9.
改变呆板的课堂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通过改变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来实现。课堂内容的改变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特点。课堂形式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会议式”排桌形成一种讨论的气氛,灵活操作达到使语文课堂“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胤翠 《云南教育》2001,(23):48-48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测试仪”。恰当、适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思路。但是,有的教师却把课堂提问作为“整治”学有困难学生的“灵丹妙药”。提问时,既不考虑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顾及学生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一发现某个学困生听课走“神”,即兴发问,出其不意地给学生“将一军”,这一“将”,往往使学生手足无措,只得以沉默、垂手立正来弥补心中的愧疚。有的教师更是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学生一番,以示“警告”,使学生自尊心受挫,下不了台…  相似文献   

11.
上语文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爱你真是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该“反躬自省”:是教育观念陈旧,还是自己的责任感不强?是教学方法不当,还是自己的课堂缺乏情趣、缺乏滋味?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操作性”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当作是无生命力的机器,在接受完机械、繁琐的训练之后,还得接受教师强加的评价,这样的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灵气一点一点地被抹杀了。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怎样能培养出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呼唤作文“生命”课堂。作文“生命”的课堂,是一种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的教学”,它是按照学生的重要天性——探究性、创造性所设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课堂精神环境通常指日常形成的师生关系及课堂上师生双方心情心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氛围。良好的音乐课堂精神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起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首先要注重师生间日常良好关系的建立,力求互尊互爱;第二,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促进学生好学乐学;第三,教师要乐教善教,要用自己良好的教学情绪与精湛的教学技艺,带领学生置身于博大的“音乐王国”之中。一、师生互尊互爱———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前提建立起…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探索。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思考,靠提示性的提问,让学生说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或结论,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就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材传授浅显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并不显得那么重要,而是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借助知识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探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素质得以全面的提高呢?我们不得不关注以前常被人忽略的一个因素,即“自由快乐”。我认为,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才能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均处于最活跃状态。一、引导学生,充满自信,表现自己课堂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场所,也是陶冶情操、完善心理素质的“多功能厅”。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最经常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  相似文献   

16.
1.教师的“三抓”。1.1抓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谁抓好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选在课堂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服从学生的“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相似文献   

17.
马永清 《内蒙古教育》2003,(2):39-39,46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熟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师生寒暄式。问题设计得极其肤浅,甚至根本没有设计。“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好像师生见了面以后的寒暄:“吃了饭没有?”“身体怎么样?”“父母亲可好?”这种互相客套的寒暄问答没有任何意义。目瞪口呆式。有一位教师讲绝句《回乡偶书》中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突然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鬓毛而不用头发呢?”问得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实教师自己也没有准…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而政治教师作为专职德育工作,更要为人师表,善于学习,提高素质。要把自己的每一次教学活动看作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用满腔的热情教育学生识别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称“学困生”;朗读有困难的学生,我称“读困生”。“读困生”的成因,从心理角度看,其心理历程与鲶鱼有相似之处。1912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条鲶鱼放在一个大玻璃缸里,在缸的中间用一块玻璃隔开,隔开的另一部分放了食物。鲶鱼游来游去,看到食物便欢快地游过去,脑袋重重地撞在玻璃隔板上,一次,两次,三次……这样的几天后鲶鱼不再去争取那食物了,它在“仅仅属于自己”的那半个空间里活动,绝不越雷池一步。后来科学家抽掉了中间的隔板,而鲶鱼依然是仅仅在自己的那半块池里游动,绝对不…  相似文献   

20.
1.架桥引路、化解教学难点,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优化课堂结构的首要任务 物理难学已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良好的相关学科知识,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建立起学好知识的信心,尽早入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使学生们一步步拨开迷雾,突破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置于引路人、架桥人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己行走。逐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