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峰  袁俊  王猛  陈方宇 《软科学》2017,(4):122-127
构建了一个由合作社与核心企业组成的二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考虑合作社与核心企业具有公平心理,研究在完全理性与公平心理下的合作社质量投入以及核心企业批发价格定价决策.结果发现:合作社公平偏好行为有助于提升核心企业的定价水平以及自身的质量投入水平,但在核心企业具有公平关切时,合作社公平偏好对其存在抑制作用;同时,核心企业订货量在不同的公平心理下对定价与质量投入也存在不同的影响.在多种公平偏好影响下,供应链盟员对于利润以及公平效用的追逐程度不同将影响盟员利润、效用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昌 《华夏星火》2009,(4):50-5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水果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畜牧专业合作社……品种繁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专业合作社不仅为管理者从经营制度和组织制度上解决农村经济结构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滞缓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模式,而且还有助于推进农村民主建设,改善农村治理,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孕育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民摆脱了低产低收,走上了高产高收到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英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美国的农业合作经济是由农场主组成,归农场主所有和控制,并为农场主利益服务的一种经济类别。它是以家庭农场制度为基础,以市场活动——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以及信息、信贷和技术服务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经济体系。美国农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业已形成一种庞大而发达的组织体系。它包括三大组织体系;合作社体系、信贷体系和农场主利益共同体。合作社体系是美国农业合作组织的主体构成,它包括农业合作社(销售、供应、技术、运输合作社)与非农业合作社(电力、信贷、住房、保健、教育、殡葬合作社)。一般把合作社体系按功能分为三种类型;销售、供应和服务合作社。  相似文献   

4.
齐建国 《学会》2012,(4):35-36
近日,一个由党支部为统领,学(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为组织的经济联合共同体在新疆阜康大地悄然兴起,成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发家致富的“金色桥梁”。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以2011年出台的《阜康市党建带科协建设实施方案》和市科协下发《阜康市2011年党建带科协年度工作计划》后,各乡镇将“小协会”发展为集支部、农技协、合作社为一体的“支部+协会(合作社)”经济合作组织“大联合”的一种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民专合组织研究,推进农技协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军 《学会》2011,(1):3-7
农技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本文分析了这类组织的发展现状,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下,促进农技协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展望农技协与合作社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在我国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多种形式、多元模式的农民组织化形式的共同存在、发展是一个必然的阶段,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农技协与合作社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杜法》)的颁布实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还不够细致和有待完善,但《合作社法》的积极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第一.《合作社法》的颁布对农技协实现二次创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二,《合作社法》的颁布向科协对农技协的联系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挑战;第三,《合作社法》是国家的法律,大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基于以上3点认识,就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有为的举措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技协工作,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地处东北平原的黑龙江省,由于土地连片,地少人多,这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条件。本文针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现存的问题提出促进黑龙江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黑龙江省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具体实践,首先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协会、传统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三大类,分别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揭示。其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会呈现出以农户为主导,多部门、多层次推动发展的格局。最后,结合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户是合作社发展的主体,其参与合作社意愿程度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认可程度来研究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首先对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认可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出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认可程度较低,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受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收入构成、当地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合作社本身制度、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往往是分散的,而非组织化的,如果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如组成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扩大和提升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从整体上达到参与者主体地位相对称,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的相对利益。  相似文献   

11.
合作社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没有授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的职能和手段。到头到谁都有职责,但谁也没有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微创新视角,选择8家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具体分析合作社微创新实施、影响因素及其绩效,并探讨合作社微创新实施机理。合作社微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微创新、技术微创新、营销微创新和制度微创新,影响因素主要有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社员、公共部门和合作社现实困境。合作社的技术微创新能够带来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绩效,总体绩效最高,特别是经济绩效尤为明显。营销微创新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和一定的社会效益,产品微创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制度微创新总体绩效最低,只对合作社经济效益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发展较好的合作社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系统研究了合作社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根据合作社的企业特点,确定合作社是一种典型的共营企业(Labor-managed Fimls);接着根据共营企业的特点,结合合作社的技术创新,讨论了合作社技术创新的特征;最后根据合作社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类别,分别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待开发技术特点分析了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烟草行业补贴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是烟农专业合作社建立和运转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烟草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合作社章程制定、建立管理制度、制定服务价格、监督赢利返还、选择合作社"带头人"等方面给予指导,推动了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烟草行业对烟农专业合作社补贴形成的烤房、育苗大棚、农业机械等可经营性资产具有可观的盈利空间,然而受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补贴资产的产权不明晰,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实践中多数合作社尚不能有效经营公司的补贴性资产。以贵州省毕节烟区为例,探讨分析了烟农专业合作社对行业补贴资产的不同经营方式,以期厘清烟农专业合作社在多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庞咏娣 《大众科技》2008,(9):216-218
住宅合作社以独特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成为人们特别是城镇弱势群体通过互助达到自助的一个重要的组织手段。在我国部分城市房价一路攀升的今天,住宅合作社作为一种低成本的住房供应模式悄然兴起。但是,作为合作社经济的一种形式,住宅合作社具有结构松散、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对住宅合作社法律地位的研究对引导住宅合作社走上规范化健康发展的轨道,有着一定的实际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农业整体创新能力。本文基于60家合作社的调研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和清晰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研究发现,合作社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社长能力、政府扶持、合作社规模、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但合作社技术引进、联合研发和自主创新并非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受不同因素组合的影响,且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基于上述分析从政策扶持、发挥合作社社长作用和加强合作社产学研合作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对合作社及其治理结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角度,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尤其是对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析,较为详细、具体地归纳揭示了国内外合作社研究形成的差异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8.
农村合作经济生存空间广阔。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阿荣旗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相应的产业组织形式去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文章在有关合作社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对阿荣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家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2,44(6):1181-1195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是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实现方式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山西运城和陕西阎良627份甜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测算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平均处理效应及其群组差异,并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加入合作社能显著促进农户转入土地,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若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其土地转入概率将提升20.3%。②合作社对土地转入的促进作用分别在不同合作模式和异质农户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合作模式方面,完全横向合作模式(通过合作社销售产品)比部分横向合作模式(不通过合作社销售产品)对农户土地转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农户异质性方面,对于耕地面积较大、家庭年收入较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而言,加入合作社对土地转入的激励效应更高。③合作社能够通过溢价激励、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和融资支持4条路径促进农户转入土地。本文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纽带。笔者以8家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三重底线"理论,具体分析技术来源、社会嵌入与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合作社的技术来源不同,合作社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不同,合作社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研究在丰富和发展社会嵌入理论和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同时,对合作社如何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