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人断言鲁迅及其作品已经过时,已经不能跟上历史的发展,并且认为他很快就会被历史所抛弃,但事实总是与他们所预料的相反,不是鲁迅及其作品在下一个历史时期变得黯淡无光,而是这些红极一时的预言家们在中国的社会变化稍有转折之后便不再为人所注意,而鲁迅及其作品反而在这种转变中愈加为人所重视、所理解。历史为人们认识鲁迅、发掘鲁迅作品的内在潜力提供了一把把钥匙,每一次  相似文献   

2.
2003年10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绍兴鲁迅文化艺术节”将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举行,以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节为期一周,期间将举办一系列与鲁迅相关的文化艺术经贸活动。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知名度一半来自鲁迅。绍兴人做“鲁迅”文章由来已久。以鲁迅先生命名的鲁迅小学、鲁迅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培养人才、促进绍兴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艺术方面的鲁迅图书馆、鲁迅纪念馆、鲁迅电影城以及城市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所语“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句话,一是鲁迅在说自己发现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部实有的食人史,另一种理解是鲁迅“所悟”,既指发现了实有的食人史,又指发现了“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吃人史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肉被当做商品的商业性吃人;一类是人肉被当做食粮和美食的非商业性吃人。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为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因过去对历史文化街区认知的局限性,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近30年的保护利用中有一些不足.如何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优化该街区的空间质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给出较好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当前值得考虑的议题.根据实地走访与调研绍兴市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  相似文献   

5.
说“馂”     
我们先看一段《左传·庄公六年》中的文字: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其中“不食吾馀”,杜预注:“言自害其甥,必为人所贱。”孔...  相似文献   

6.
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相似文献   

7.
<正>反对以神化绑架鲁迅,反对贬损诽谤鲁迅,反对妖魔化鲁迅,以科学的解读诠释鲁迅,还原和捍卫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将近20年前,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人们厌恶透了极"左"的那一套,同时人们也要求对历史,特别是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真相和对此一历史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上,唯一的原则,就是尽一切可能实现对历史真实的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勇于直面历史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对待历史真实的尊重程度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先进程度。近来,学界围绕着当年李希凡写第一篇批判"《红楼梦》研究"文章时,是否致信《文艺报》编辑部探询能否发此批判文章一事,展开了深入的、自由的讨论,已引起世人相应的关注和思考。本刊此期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就"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之有无而阐述自家观点的,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是否有"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是个老问题,学界多年纷争,并非没有倾向性意见,但也没有定论。愿鲁迅研究专家和学界有识之士发表见解,以推进这一追询历史真相的学术讨论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10.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鲁迅曾提到,这本集子从初写到最终编辑成册,足足有十三年。这里且不谈论这本集子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价值,单从这本集子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出发,找寻鲁迅在此期间所流露的对女性权利和意识的看法,对比分析鲁迅笔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并通过这些描写总结鲁迅日渐成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所谓教科书其重要使命乃是培养学生人的意识与特质,而绝非仅仅是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人的意识,人的类的本质,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中国,第一个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的思想家是鲁迅。鲁迅强调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人的群体性,因为在鲁迅看来,人一旦失去个性,完全限于群体性之中,就易形成奴性。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是奴的国家,而是人的国家,而其正确道路只能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鲁迅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制定了正确的蓝图,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经典,理所当然地应进入教科书。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难懂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是教育工作者因了自己的心态硬造出来的,与当下社会知识分子整体性堕落和贬损鲁迅的语境紧密相关。其最终目的是教人为奴而非教人为人。  相似文献   

14.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4,(2):114-121
中国当下文学评奖乱象多多,而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尤最,事实上亵渎了鲁迅。乱象首先表现在不重视受奖者的质量,而是刻意追求面的宽泛,有时受奖者竟有百人之多。这与外国的文学评奖大都只评一人恰成反调。导致奖项的文化含金量与文学影响力严重不足。另外一个乱象是许多奖项不能严格遵守既定规范。至于评奖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乃至权奖交易、钱奖交易更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评奖活动不会促进文学的良性发展,只会加重当下文学的混乱与堕落。中国鲁迅研究会应独立举办民间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活动,以捍卫鲁迅的形象和声誉,为救正中国当下文学评奖的乱象略尽绵薄。其名称可定为"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学奖",每届只评一人,可不发奖金或如龚古尔文学奖那样只发象征性的奖金,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崇高的精神奖励,并进而成为世界性奖项。  相似文献   

15.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16.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0,(6):64-64
当今有众多国际人士在深入研究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他们各有建树,并用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诠释着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杨靖 《职业圈》2008,(28):88-88
上中学时读鲁迅的文章,其中有言“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第一次对“路”有了一个认识,“路”是人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主要的并不在于他对本民族的歌功颂德,而是恰恰在于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挞伐,代表华夏民族作出了民族忏悔。然而自鲁迅以后,对于民族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我们至今少有从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高度进行反思,实施民族自我批判。一个民族的苦难,总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总有历史基因和民族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实施民族自我批判的任务,政治家、历史家责无旁贷,但只有文学家才能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草根",才能从众多个体命运看历史的走向和成败,才能将历史错误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上评析。我们民族有十分广大的人众曾陷于因拒绝思考而沦为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中,所以我们需要民族整体性忏悔,如同德意志民族那样。  相似文献   

19.
周海婴先生说话的声音不是很高,在那间茶室里我向他讲述了自己走近鲁迅的几个心路历程。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我面对鲁迅先生的后人,和他一起去真实地追寻鲁迅先生身后七十年的历史河流中, 那些依旧持续的记忆。现在各地都纪念孔子2500年诞辰,到 200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年,不知道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愿我们拥护、爱戴、崇仰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2,(5):79-79
傅白芦在《书屋》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高筑门墙陶醉于自我封闭之中,拒绝与异族、异域交流,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甚至难以"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