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才几位领导同志肯定了三家书店的成绩。周扬同志讲,这三家书店是我们党直接领导的事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讲两点。第一点,党怎样领导三家书店,三家书店同人、同志们怎样争取党的领导;第二个问题,简单讲一讲三家书店几位主持人,在党的领导下怎样组织它的各种事业。党的领导。首先,敬爱的周总理对三家书店特别关心,非常细致地领导。我记得1936年国共谈判开始,他派潘汉年、冯雪峰到上海来领导我们的工作。当时,周扬同志、胡乔木同志主持的  相似文献   

2.
伯昕同志去了,他安详地、静悄悄地去了。他一生勤奋,为我国建立新的出版事业,为这个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在出版界知识分子中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尽心竭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一生,他不会有什么遗憾。而我们活着的人将永远怀念他。徐伯昕同志是新出版事业的老前辈,是我的良师益友。1939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时,还只是一个刚刚跨进出版队伍的新兵,而伯昕同志在重庆生活书店总管理处主持工作。那时  相似文献   

3.
深受我尊崇的老出版家王益同志,走完他九十二岁的光辉历程,告别了他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和跟着他脚步前行的人们.1935年参加生活书店的王益同志,在全国解放前,为革命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解放后,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他的老部下和他的事业的继任者,我更想由悲痛转化为思念.  相似文献   

4.
近数年来,出版界欣欣向荣,书报刊物,五光十色,大量涌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景象。但是,最近读了胡乔木同志给周扬、张光年同志的一封信,联想到不少出版物中较为普遍存在着的学风不够严谨的问题。胡乔木同志指出:在文艺出版物中发现不少作者和编者不很注意语法修辞上的失误,甚至错别字也不少见。他认为:“这不能算是文  相似文献   

5.
胡愈之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和著作家,也是富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他是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是我国革命出版事业的主要先驱者之一。我认识胡愈之同志是在我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之后。1940年春,生活书店桂林分店经理张又新通知我,按照生活书店合作社章程,我已具备入社的条件,并向我说明生活书店合作社是邹韬奋先生采纳胡愈之的意见建立的。还说到胡愈之在建立生活书店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以及与书店的密切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一项受欢迎的工作为读者办理邮购服务,是我国进步出版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韬奋先生1930年9月就在《生活》周刊社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为读者代购代寄图书报刊等。韬奋先生后来说“它可算是生活书店的胚胎”。1932年7月,生活书店成立以后,一直设有办理邮购服务的部门,非常重视邮购工作,对为读者服务和生活书店自身的发展壮大,起了相当大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期间,凡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呆过,而又跟书刊打过交道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的吧?这三个单位,后来合并成“三联书店”。从1932年邹韬奋同志创办生活书店以来,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这三家书店在抗日战争前,就致力于革命出版活动。抗战期间,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坚持抗战”的方针,团结广大进步作家,出版大量书刊,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期间,凡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呆过,而又跟书刊打过交道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的吧?这三个单位,后来合并成“三联书店”。从1932年邹韬奋同志创办生活书店以来,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这三家书店在抗日战争前,就致力于革命出版活动。抗  相似文献   

9.
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陈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近三载,在人们的心里,铭记着他一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奉献。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客观、翔实地记述了翰伯同志的生平、情操、学识和风范。陈原同志在《记陈翰伯》一文中,说他是“倔强的人,正直的人,勇敢的人,永不向邪恶低头的人;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人……”。我们最初相识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在沙坪坝中外出版社孙伏园先生处。他是生活书店的朋友,赞佩邹韬奋。我们不在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0.
“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为199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的亲笔题辞。这幅亲笔题辞,黄洛峰同志一直把它珍藏着,直到中央文件有了规定必须上交的时候。黄洛峰同志和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分不开的。这不仅是由于他所担任的工作职务上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出版总署的、后又是文化部的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局长,而且是由于他把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人民的出版事业,认真做好出版工作。这“认真”二字十分重要。如果他身居高位而又“尸位素餐”,那就不值得人们尊敬,也没有人去怀念他了。现在,黄洛峰同志逝世五周年了,我仍时常怀念着他。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颇让日本出版界感到头疼的是,窃书成风,且愈演愈烈。据调查,一家书店平均每年因书刊失窃至少损失销售额的1%以上,全国书店每年因此至少损失100亿日元。而且目前偷盗书刊的显著特点是:(1)团伙作案。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顺手牵羊”,而是由3~4人组成团伙进行偷盗,组织化作案在书店横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精神,促进书刊印刷业从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书刊印刷方面保证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的阶段性转移,全国书刊印刷工作座谈会于1994年4月19日至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这次会议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1)技术发展司司长高永清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促进书刊印刷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的报告;2)于永湛副署长针对我国当前书刊印刷业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如何将书刊印刷业“管住、搞活”的重要讲话;3)代表们对技术发展司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书刊印刷产品质量工作的若干意  相似文献   

13.
蒋进国 《青年记者》2016,(17):128-129
从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到上世纪30年代期间,国民党抓紧出版和社团立法,控制文艺界并构建秘密警察网络,逐步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书报检查制度和意识形态监控体系.而书报检查制度的立法条文模糊不清,规章制度自相矛盾,其结果非但未能实现政府的“话语霸权”,反而解构了其监管文化出版事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是我党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关心编辑出版事业,并亲自创办和编辑了一些书刊。探讨毛泽东同志的编辑活动,有益于领会毛泽东同志的编辑出版思想,并对今天我们进一步明确编辑出版工作的方向,继承和发扬党的  相似文献   

15.
在伯昕同志领导下工作,前后不到六年,地点有重庆、上海和香港。1939年和1940年这两年,重庆的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生活书店的业务,一度飞跃发展,全国分支机构最多达到55处。后来,局势急转直下,外敌步步进逼,国民党反共气焰日益嚣张,书店业务不断收缩,全国分支机构,被封闭,被撤销,减少到仅存二三处。在这期间,伯昕同志作为韬奋同志最得力的助手,充分发挥了业务领导的才能。那时候,全店的基本业务,包括货源供应(书刊的出版发行)、财务处理、人事安排,概由伯昕  相似文献   

16.
出版队伍的培养,是一件大事,是出版事业的战略性任务。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版队伍的培养,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出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现在全国出版社有450家,期刊5千多种,共有工作人员5万人左右。全国主要承印书刊的印刷厂,有200多家,职工10万人。全国主要国营发行系统——新华书店,包括基层书店和门市部的发行网点,有8千多个,职工有9万多人。全部出版队伍,总共24万人左右。其中编辑约8万人(这里还不包括各机关出版的内部刊物,内部刊物也有广大的编辑队伍)。出版队伍的情况,总的来看基本上是好的。与其他经济生产战线来比较,出版战线的人员,文化水平可能高一些,一般书本知识可能多一些。因为出版社、杂志社要发表著作文字,印刷厂要排印文字,书店要出售书刊,都与文字打交道,不识字,没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7.
吴玉章同志曾说:“近代中国文化界,在新闻事业、出版事业上,最有成绩、最有创造能力的,要算邹韬奋同志。”的确,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韬奋创办新闻出版事业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接办《生活》周刊的时候,《生活》周刊还是个“怪可怜似的”、“零仃孤苦的孩子”;他接办以后,短短几年竟“风行海内外”,在全国杂志界首屈一指。1935  相似文献   

18.
六月七日至十二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书刊印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书刊印刷行业的一百四十五名代表。这是解放以来,全国书刊印刷战线上举行的第一次群英盛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王任重同志和中宣部副部长廖井丹同志向荣获一九七九年先进奖的十个红旗单位、三十八个先进企业、七十四个先进集  相似文献   

19.
顾均正同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O年十二月十六日不幸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九岁。我们沉痛地悼念这位为我国的出版事业、科学普及事业、儿童文学事业勤奋工作了一生,做出卓越成绩的文化战士。顾均正同志一九O二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市。他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工作者。自一九二三年起,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开明书店编辑部主任。解放后不久,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  相似文献   

20.
为退货困扰的日本出版业 日本的书刊流通一般采用“委托销售制”。大部分图书在各书店销售一定时期,可由书店任意退回,而退货的运费和书刊的成本均由代理商或出版商负担(事先都有规定)。如1997年秋季出现的一次不寻常的退书现象,据统计由书店退回的图书按金额计算高达50%以上,平均按每一种图书的印数合计已有一半的新书报废。当时引起了日本出版业极大的震惊!这是素有“出版大国”之称的日本,书刊每年的总销量已达到了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