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人类学在国外已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己走完学科萌芽阶段,正由非学术化阶段开始步入学术化阶段.中国"书斋式"教育研究存在诸多弊端,而人类学注重实证,强调"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恰恰对医治这些通病起到建设性的"文化治疗"的作用.人类学田野工作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有三:扩大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充实教育研究的方法及视角和丰富教育研究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走向复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通常有两种研究范式,分别称之为实证范式和理解范式。从存在哲学认识论角度看,两种范式的认识逻辑分别是"是"—"是者"与"在"—"在者"。然而,它们在"语言界限"和"逻辑界限"上都表现出了颠倒与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复杂事物只有通过复杂性理论进行研究。运用复杂性理论对教育进行再认识可以发现,这两种范式在研究中都存在着难以承受之力。鉴于当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存在不足以及教育活动自身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应遵从复杂性研究,做到把教育的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究人员有不同的使用偏好.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关系的研究分析,论述了"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交互使用.二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在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要考虑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基于艺术的教育研究"是当前西方教育研究中一种独特且具有生命活力的研究范式。它建立在模糊的认识论以及艺术具有独特认知价值的认识论假设上,提出了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丰富看待教育的视角,唤起人们对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和现象的关注、思考与变革;艺术元素和形式融入教育研究,研究文本体现情境性、地方话语性和唤起性;移情性理解构建研究者、研究对象和读者之间的"我与你"关系;发挥教育想象,寻找和呈现教育的复杂联系和多种可能等基本观点。目前该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艺术融入,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态势,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决策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应该为政策制订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但教育研究未能在教育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研究自身的科学性和研判性不强,其成果未能有效地支撑教育决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育决策者并没有把教育研究成果视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要想让教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决策得以实现,就要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之间的鸿沟,重新塑造教育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改善立项机制,释放决策需求;改善评价机制,促进智力供给;建立智库机制,打通"权力与智力"通道。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孕育的"智慧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事物,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语境中进行理解。云技术、数字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入影响着教育领域、教育学情与学习模式的改变,为智慧教育的施行提供了依据,网络化的普及为智慧教育的运营提供了便利。从智慧地球推演出的"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众多观点的分歧进行了分析,从探讨学科研究对象的基本态度与方法入手,揭示出教育技术学具有"教育中的技术"与"教育技术活动"两种本原性的研究对象,以及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性质具有"物理研究"与"事理研究"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教育生态研究数量呈现繁荣之势,但是研究质量却良莠不齐。提高教育生态研究质量,亟需一种综合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的研究方式。萃取各个生态学分支学科的核心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结合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实际,形成了新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和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教育生态分析的"整体—联系"纲领和"动态—持续"纲领,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当然,教育生态分析的"动态—联系"视角和"整体—持续"取向也存在一些潜在局限。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研究之规范化与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参加了由张奠宙先生等在陕西师范大学组织召开"2003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教育研究的创新问题",但从会议的实际情况看,与会者普遍地对"研究工作的规范化问题"表示出了较大关注.以下即是依据笔者在会上的发言写成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词源学、哲学、学科和方法等维度去认识"比较",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依据一定的参照点或框架,遵循基本法则,展开对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事物进行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是具有确证身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在遵照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共性下,对民族国家边界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的教育进行跨国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的学科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别教育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的类型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概念的理解和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学说,可将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的类型划分为单一民族国家教育比较研究、国别间教育比较研究、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发展教育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研究者要使自身的研究更具生命力和实践力,就必须厘清教育研究的二重性关系。教育研究的二重性关系辨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法与方法论、教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育研究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介入、教育研究的"本土化"与"外来化"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的领域反映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围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测量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等6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存在以下特点:研究内容呈现"城市度"高、"农村度"低的取向;研究目标具有较强的"功利化"色彩;注重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融合;研究视角缺乏"多角度".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初,美国苹果公司苹果电脑电子教科书的发行,让传统出版业感到"大敌来临"。而在此之前,苹果公司网络公开课在教育领域已经获得巨大的成功。苹果的成功,在于它尊重和成功引导消费者的体验。苹果,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行为。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在这里,我们讨论"教育行为",不是教育技术学理论领域里所指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失误,比如用哲学话语言说教育理论、杜撰虚假范畴、迷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反映性知识当作实践的工具和中介、不重视建立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等等。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不但存在着这些失误,还长期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性理论成分的缺失。教育技术学视角中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和教育价值学。这种教育理论按照实践理性发展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改造能力,必然能够化解教育脱离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研究曾长期致力于科学化的建设,把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其中,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曾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争。实证的科学研究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在教育研究中已经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研究必须从实证科学的"无视生命"走向"关怀生命",这就是人文科学的"理解的教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国外有关教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进行了有关"关键教育事件"的理论探讨和行动研究,文章探讨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的内涵、理念,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有关教师教育的教研模式和研修方式,总结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效.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日本教育工学会划分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十大领域为研究领域分类参照,以质化、量化以及是否实证为研究方法分类依据,以是否关注学习系统中的"人"为研究对象划分依据,对比分析了近年日本教育工学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提出了三点思考,即要突出教育技术学的方法属性,淡化领域属性;教育技术学研究要进入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差异;教育技术研究要以"人"为中心,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为根本。  相似文献   

20.
伴随西方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在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主义"式研究向"问题"式研究的范式转换,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主体趋向多样化、教育研究对象趋向生活化、研究地点走向教育现场。这种转换可为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