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佚名 《高中生》2013,(22):25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母亲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十多岁时将他送出村读书。后来,崔琦又到了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但这一走,也造成了  相似文献   

2.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去年,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间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种地。…  相似文献   

3.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一次,杨澜在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相似文献   

4.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98年10月13日宣布:华裔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崔琦和德籍斯坦福大学教授劳克林、美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托尔默,共同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第六位华夏子孙获此殊荣。 崔琦教授1936年诞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范庄村,这是一个贫穷偏僻的小乡村。他的父母亲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崔琦自幼聪明好学,父母咬紧牙关省吃俭用,送他出去求学。他的三舅王治环曾任郏县中学校长,在舅舅的帮助教育下,崔琦的三个姐姐都大学毕业,崔琦幼年也熟读《四书》、《五经》,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  相似文献   

5.
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得知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一 字不识的农民,一家省吃俭用才把12岁的他送到外地读书。杨澜问崔琦,如果当时不外出读书,结果会 怎样?人们以为他会说:“那我就永远成不了名,也许还在农村种地。”没想到崔琦满怀愧疚地流泪答道: “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亲情在科学家崔琦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由此, 应该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在凤凰卫视中文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那是她采访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当时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妈妈很有远见,吃苦俭用,在崔琦12岁时,她便让崔琦离开了村庄。杨澜插话问他,如果你在12岁那年没有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崔琦一定会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种地。可是崔琦的回答出人意料:“如果我不  相似文献   

7.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有些人整天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有些人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获得了非凡的成就。科学家——崔琦从小家庭贫困,父母无力给他交学费,他只有努力学习靠挣奖学金这个办法继续学业。每天早上,他早早地起床。为了省钱,不管刮风下雨,他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1998,(12)
刚刚获得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10月13日表示,他很平常地看待这一荣誉,得奖之后不会改变他的日常生活。 崔琦是在学校为他安排的记者见面会中谈到得奖感受的。这位在学校同事、友人及学生眼中都是  相似文献   

9.
去香港读书,崔琦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更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母亲是一个极有主意的人。她的坚持决定了崔琦一生命运解放前,崔琦的家乡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土地贫瘠,平均每人只有半亩地。再加上水旱灾害和战争,人们几乎到了无法生活的境地。崔琦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一位记者在采访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时,惊奇地得知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居然是一个“电脑盲”。记者颇为怀疑地问他是否真的如此,崔琦坦然地回答的确是这样的。记者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学习使用电脑呢?难道你不相信它会给你的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吗?”崔琦笑着回答道:“我也想学习电脑,可是我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科研上面,已经没有精力去钻研电脑了。”“那你要查阅资料或发送电子邮件怎么办?”记者追问道。“很简单,只需请助手帮一下忙就可以了。”崔琦一脸的轻松。“那你没有与时代落伍的感觉吗?”记者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崔琦平静…  相似文献   

11.
199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崔琦是个孝子,他说他是沐浴着母爱的阳光,从一个贫穷乡村孩  相似文献   

12.
张锐 《天津教育》2004,(3):34-36
德国有机化学家瓦拉赫在上中学时,最初,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成文学之才。”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他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名列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教师认为他成  相似文献   

13.
图/尹凡编辑方竹玲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颇有感触。一位记者在采访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时,惊奇地得知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居然是一个“电脑盲”!记者颇为怀疑地问他是否真的如此,崔琦坦然回答确实是这样的。记者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学习使用电脑呢?难道你不相信它会给你的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吗?”崔琦笑着回答道:“我也想学习电脑,可是我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科研上面,已经没有时间去钻研电脑了。”“那你要查阅资料或发送电子邮件怎么办?”记者追问道。“很简单,只需请助手帮一下忙就可以了。”崔琦一脸的轻松。“那你没有与时代落伍…  相似文献   

14.
沈明 《师道》2004,(5):59-59
学生小周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来上课了。早听同学说小周的父母不让他来读书,而让他跟着父亲做生意,没想到这成真的了。想到他还小,不读书是不行的。因此决定去家访,跟小周的父母说说,让小周继续读书。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电脑》2005,(4):5-5
刘超在班里出了名的淘气,但是从上个月起。他成了全年级老师都格外心疼的孩子——因为在迎接期末考试的那次家长会上,刘超的位子是空的。他痛苦地告诉老师:他的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去了外地,父亲则经常很晚回家。但就在周末,班主任在学校门口遇到了来接儿子的刘超父母,原来一切都是谎言。  相似文献   

16.
“做实验不仅好玩还可以赚钱.”在数十架镁光灯频频闪烁中,59岁的崔琦神情激昂地说.他没有穿西装也没有打领带,只是穿着一件浅色T恤加上长袖毛衣.这位华人科学家、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表现令记者们大为惊.讶,其东方式的谦逊和平常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简短的英语发言中,崔琦再三感谢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尔实验室提供给他的资源,感谢同事毫无保留的友谊丰富了他的、生活,言词恳切.他幽默地直呈自己是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不但得以在实验室做“好玩、有趣、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而且还有钱可拿.”这就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1939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并在此工作了13年,1982年受聘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崔琦于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崔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电子特征、半导体微观结构和固体物理学等.  相似文献   

18.
石峰 《家庭教育》2007,(7S):85-85
小海今年16岁,他原本有个温暖的家庭。父母的呵护、奶奶的疼爱.使小海从小就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但小海9岁那年,他的父亲突遇车祸。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后来,小海的母亲因为不堪生活重负抛弃了他。这个9岁男孩自此从父母的掌上明珠.一下子沦落成没人疼爱的孩子,遭到如此重大打击的他悄悄地离开了学校。  相似文献   

19.
母爱的信念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崔琦,由于在新型量子流体方面研究的卓越成就,与劳克林、斯托尔默一同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奖.很多人不知道,母亲在崔琦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死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了,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