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象数之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义理之书,其中蕴含着浓重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当代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今很多人对《周易》的理解和认知往往把它趋于神秘化、高深化与片面化,对其核心思想的了解不多。这不利于《周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试就《周易》核心思想在当代文学教育中的意义加以阐释,从而传承与弘扬周易文化。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思想的修辞手段,与身体经验紧密联系。笔者对汉语、英语中有关“吃”的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对其做了讨论分析;通过阐述它们的体验特点,支持了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CCL和BNC语料库,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对英汉语中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核心情感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研究表明,英汉语对抽象情感概念的认知主要是以人们对其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即情感隐喻源于人类的具身体验。同时,文章借助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观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进行了认知阐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CCL和BNC语料库,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对英汉语中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核心情感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研究表明,英汉语对抽象情感概念的认知主要是以人们对其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即情感隐喻源于人类的具身体验。同时,文章借助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观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进行了认知阐释。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根植于人的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隐喻具有文化性,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同时,它的形成受一定文化背景制约。汉语直接借用了大量的英语隐喻。这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这使得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具有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有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6.
试析语言的体验性及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强调:概念、意义和语言首先来自于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等认知方式构建出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再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中的词汇,因此语言具有体验性和象似性。  相似文献   

7.
通感不再囿于修辞手法,实现向隐喻认知的转向.通感认知的哲学基础为新经验主义,它与传统经验主义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不同,主张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强调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认知.作为通感认知现实基础的身体体验包括神经系统体验和现象学体验,通感是基于神经系统体验的现象学体验.隐喻加工机制是基于感官域相似性在同一感官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语言学家对它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过程.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解和体验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在英语中,形容词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某一类形容词最初是描写人类特征和状况,后来用于描写外在世界的事和物.根据体验哲学,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去理解和体验外在世界.因此,这类词语的延伸意义就产生了.扩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相似文献   

10.
《周易》之卦象爻辞晦涩难懂,主要原因是其中蕴含诸多隐性话语。这种隐曲之意的表达是古人隐喻思维模式的表现。《周易》中一切隐喻的“本体”即为取法万物、映射万物的“象”。隐喻思维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从具象到形象的观物取象和从形象到表意的立象以尽意。这种隐喻思维模式有四个特征,即隐曲性、对应性、想象与联想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12.
王东海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12-14,25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轫之作,也是一部揭示宇宙奥妙的智慧之书,书中包涵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范式,批判了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始情结,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体验主义认为,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从身体的基本部位之一———"面孔"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可以证明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和普通词汇一样,其抽象语义也是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而获得的;在不同语言的习语中,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4.
再论文学翻译选词择义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选词择义的影响主要在于认知体验性和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译者通过对文本的体验产生整体意象图式,原文译文词语的相似性程度如何取决于原文译文读者各自的整体意象图式是否对等;译者选词择义的主要依据是语义家族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只有通过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整体意象图式的相比较才能体现它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倒反机制源于人的身体经验,体现为一个存在于人的认知系统中的正/反图式。理论上讲,在倒反机制作用下,词的任何一个义项的形成,都应伴随形成与之相对(反义、互补或对立)义项,但在经济原则的控制下,只有部分相对义项得到发展,产生“美恶同辞”。倒反机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它在语义扩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更迭替换,但意境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所表现出来的文学魅力令千年以来的国人屡屡赞叹,为之折服。意境美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内涵主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无穷"等,这种美学旨趣的形成与《周易》之取象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隐喻普遍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隐喻就是将具体的、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目标域概念上,以理解抽象的、内在结构欠清晰的事物。概念隐喻主要研究隐喻概念中一般的、常规的模式,即常规隐喻,从而揭示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英汉身体部位词“脸(face)”、“限(eye)”为例,探讨身体部位词的常规隐喻,旨在对常规隐喻的研究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大部分的表达都是隐喻的。隐喻来源于人们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同时也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火”是英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一,英汉语中“火”的隐喻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火”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验证人类的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揭示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