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相关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后现代主义注重“批判”与“否定”,强调“多元化”,主张“去中心”,促进“境遇化”,坚持“非理性”,从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观进行哲学批判,并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对其重塑,丰富高校体育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其影响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它强调反思与批判、承认"差异性"、提倡多元化思维、推崇平等与对话,其理念为解决现代性的教育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了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和师生观.  相似文献   

3.
教师评价: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现代性的教师评价出现了以下问题:工具理性僭越、教师主体性缺失、评价标准固化、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教师评价进行了超越,影响着教师评价的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走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评价标准走向生成、评价方法走向人文。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 ,它强烈地冲击着各个领域 ,知识观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影响 ,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对现代主义知识观的批判、反思和超越。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冲击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本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反思和重构,以期把大学英语教育从畸形的技术主义拉回到自然主义的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兴起 ,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其总体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 ,崇尚非理性 ;解构现代主体性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 ,崇尚差异性。在教育上 ,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 ;反对道德权威主义 ,主张道德对话 ;反对学科中心倾向 ,主张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师生关系观是一种“平等”与“对话”的崭新的师生关系理念。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其师生关系研究急需理论指导,网络教育的特征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有较好的契合,借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的师生关系理论对高校网络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进行指导,有助于我们对网络教育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程改革与课程观演变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它提出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等4R课程标准。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及其标准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阐述了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以及课程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在两极中保持适当的张力;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与课程观演变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它提出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等4R课程标准。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及其标准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阐述了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以及课程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在两极中保持适当的张力;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专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教师不再只停留于现代主义下的标准、权威等特征,而是朝向更具体的后现代主义教师专业的方向发展,即善于反思,有较高的心理学素养,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哲学思潮对现代性中的元叙事、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等观念有着多方位的解构和批判,其思想价值是深远和珍贵的。后现代理论中蕴含着许多对科学哲学有借鉴和启迪价值的思想因子。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张相互辉映,哥德尔定理、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复杂性科学、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等诸多新兴科学正在变革着科学的知识构成、内部结构和整体性质。一种观念层面的"后现代科学"正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作为一种后现代文本理论产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文化的核心是意义和价值系统,而文学和哲学是文化价值系统的凝练表达.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既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又有其后现代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的根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来揭开其神秘面纱,即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体育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对体育课程研究的视角加以改变,包括:研究逻辑的转变、研究方法的转变和话语体系的转变。认为新视角的引入对体育课程后现代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成人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其总体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给当前我国成人教育诸多方面,如成人教育目标、成人教育教学过程、成人教育系统、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后现代思潮为背景,根据叙事疗法在西方及港台的发展,探讨了叙事疗法的心理治疗观及其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概述自我观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转变及作为叙事思想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提供了当前叙事疗法的雏形,提出简明叙事疗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后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思想界流传,至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理论视野,著名的研究者有周凡、曾枝盛、张一兵、胡大平、付文忠等人。在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和理论语境方面,他们分别从谱系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与传统理论研究范式的关系、与新兴的社会历史事件的关系、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在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他们的观点显示出渐行渐远、已然区别、同异相杂的特点。国内学者立场各异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某些专题如社会主义策略、话语霸权等方面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未来的研究中须走出哲学领域,进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领域,从而形成支撑"主义"的整全性理论体系;还需要以詹姆逊的四个坚持为原则,建构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普遍流行的"体育微博"、"微运动"等体育"微"现象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探索体育"微"现象产生的根源,把握当代体育流变的特点。研究发现:体育"微"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解构式后现代主义现象,带有鲜明的反结构、反中心、反理性、反宏大叙事等解构式后现代特征,既需肯定,又需反思。建议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立场出发重新阐释"微"的本质并构建"微体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于1962年问世,被公认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成了新的艺术特征,《哈姆雷特》被多次改编搬上荧屏,在被改编39次之后,胡雪桦带着浓厚的"哈姆雷特"情节,将西藏王子的"复仇"之路转化为"救赎"之路。《喜马拉雅王子》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上,拨去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藏族王子;它融合了高雅与低俗文化,做到了雅俗共赏。本文试从主题、场景、藏风三个层次解读《喜》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色,阐释精英文化如何从边缘回归中心,适应大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19.
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确立个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本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新理念,具有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探索如何理性对待该教育思想,对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进一步实施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