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案例一:《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一起朗读。)  相似文献   

2.
【《少年王冕》教学片段】 师:你能读读描写美景的片段吗? (生朗读一遍课文后,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自己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一、观察图画,导入课文出示课文的第三幅插图,请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在学生基本说出意思后,老师激趣:“兔妈妈为什么要给小白兔一个最大的蘑菇呢?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那就读一读《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吧。不过,你一看课题就会更奇怪了,蘑菇到底该奖给谁呢?兔妈妈做得对吗?也请小朋友在课文中找答案。”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寻找答案。2.检查反馈。(1)读准带点字的读音。····参加临走得意蘑菇··练习乌龟(2)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地方朗读给大…  相似文献   

4.
案例:《三顾茅庐》。 [片断一] 师:你觉得这篇课文中最关键的人是谁? 生:刘备。 (课件出示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剧照) 师:认识他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同学们,你们曾和谁赛跑过?你赢过别人了吗?你听说过有人和时间赛跑吗?人可以跑赢时间吗?你想和时间赛跑吗?你能跑赢时间吗?二、读好课文,形成语感1.老师范读课文(可配乐朗读)。(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减少了学生读书的难度,从某个角度讲,老师读得有多好,学生也可能读得有多好,并且老师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语气语调,读课文五遍以上,读熟课文,读得琅琅上口,进而形成语感。)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采用指名读…  相似文献   

7.
韩郁香 《江西教育》2002,(21):29-2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狮子的形态各不相同,你最喜欢那一种形态的狮子呢?你能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吗?(学生自选内容朗读,品味狮子的形态美、课文的语言美)师:下面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把你的喜爱之情与大家分享。好吗?(学生们热情很高,争着有感情地朗读。)师:卢沟桥上的501只狮子就五种形态吗?生:还有很多种呢,我从省略号看出来的。师:你真会读书,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不简单。想想看还会有哪些形态的狮子,能试着回答吗?生:两只小狮子奋力向前冲,好…  相似文献   

8.
【案例】有一次,听低段语文课,一位年轻老师上《雪地里的小画家》(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师:你认识了哪几位小画家?(学生踊跃地回答:小鸡、小狗、小鸭、小马,教师逐个在黑板上贴小动物图)师:为什么称它们为“小画家”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相似文献   

9.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1.一读,感悟情感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哪些水果?为什么?师:这么多同学爱吃苹果,你们知道吃苹果的好处吗?师:苹果有这么多的好处,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我们就去和好朋友苹果(板书:我是苹果)谈谈,看他是怎么跟我们说的。②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师(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一幅图):我们就是苹果树下的那些小朋友,让我们细细地和朋友去交谈一下。(学生自读课文)a.指导朗读,表达感情。师:苹果跟你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可以读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读全文…  相似文献   

10.
◇责编:白文军案例1: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案例2: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提问,隔我一排的学生XX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转过身朝XX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老师的眼睛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  相似文献   

11.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王老师的一期”工程达标课。王老师讲的是《杞人忧天》一文。思路大致是这样的:(1)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所喜欢的成语故事。有三位学生分别讲了《亡羊补牢》《塞翁失马》《坐井观天》,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知道,算是引出了本课主题——杞人忧天。(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3)学生指出疑难字词,  相似文献   

12.
《看雪》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台湾的孩子没有看到雪,老师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孩子们渴望到北京看雪的事。课文内容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含义深刻。根据教材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本课应以读助讲,读练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悬念引入,初知课文(一)揭题激趣。揭题后,老师抓住题眼“看”字激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谁看雪?他们看到了怎样的雪?下雪的景色美吗……)学生存疑后,老师追问…  相似文献   

13.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问问题,隔我一排的学生××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背转过身朝××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案例1:案例2:老师的眼睛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也就不愿…  相似文献   

14.
田芳 《宁夏教育》2005,(11):58-58
语文课上,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某一段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把握不够到位.为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没有让学生再接着读下去,而是委婉地说了一句:“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朗读活动,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15.
创设情境,将朗读指导不着痕迹地融人教学,将口语交际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这是龙雪英老师教学《将相和》一课最成功之处。一、辨课题,粗知课文内容师:大家请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板书: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你能分别给这三个多音字组词吗?  相似文献   

16.
【案例1】跟学生一起学习《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后,教师又读了一篇有关写老师的文章,读到感动至深处,他竞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原以为学生能够被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没想到,下面却传来了偷偷的笑声:“看,老师哭了……”  相似文献   

17.
案例1: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教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诵读、朗读、默读等。课堂朗读和评价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朗读感悟、读评结合是语文体验的重要形式。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并明确向学生指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将教师的范读再次呈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并进行强化。在互动体验中,学生不断纠正体验中的偏差,再次进行阅读,产生新的更合乎课文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也很流利。不过,他的朗读没有把燕子飞行的轻快灵活表现出来。师:听了他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朗读和他有什么区别?你从朗读中听懂了什么?(教师范读这一自然段,将“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词语作了处理,很好地表现出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这一特点)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燕子飞行得很快很轻。师:你主要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能谈一谈吗?生:掠过、“唧”的一声、斜着身子、飞到。  相似文献   

19.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20.
1.案例回放。三(3)班正在学习《秋天的雨》,A老师出示生字卡,范读、齐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同学们,给你5分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有的大声读,有的小声读,刚开始还有点读书的样子,一会儿声音逐渐势微,回答问题更是抓不住重点,说不明白……老师急,学生厌,课堂秩序逐渐混乱,任你老师皱眉、批评、吓斥,真乃“按住葫芦起了瓢”,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