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0页。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和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懂得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梯形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具准备:投影仪一台、自制投影片8张、学生每人准备两张两头不规则的等宽的长纸条(形如)、剪刀一把。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四边形?(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在投影仪上打出投影片,并陆续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边形之后从边的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的教材内容编排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其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教材安排了3个课时进行教学。基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图形中对边的位置关系,因此,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整合在同一课时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学梯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梯形的意义,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能识别等腰梯形,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引入梯形概念。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回答它是什么图形,并说出判断的理由。教师又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答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学设计背景、意图《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  相似文献   

5.
探索梯形     
严雪 《考试周刊》2013,(71):75-75
一、内容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征认识的基础之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梯形的学习与其他的平面图形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平面图形是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而梯形学生则是初次接触。  相似文献   

6.
“梯形的认识”一课,我已教了好几回了。不外乎从直接测量梯形的两组对边的特征得出梯形的概念。但如何在教学设计上创出点新意,使学生对梯形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地掌握,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两方面的收获。一、精选感知材料1.选直观、典型的材料教材上说: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以前,我不管学生懂不懂,照本宣科按教材意思讲一句,就把它滑过去了。然而,学生对“横截面”的理解是很肤浅的,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加上知识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弄懂,教学时,我特地买了一个大的白萝卜,  相似文献   

7.
<正>课前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部分,其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包含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基于与长方形的关系)、认识梯形的特征(延伸到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确定为单元整体教学的起始课,并将教学课时调整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这样的调整主要源自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因此,这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概念的引入部分.两种不同的引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现把我的心路历程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学“梯形的初步认识”.在让学生总结梯形的特征时.原来是这样设计的:梯形有几组对边平行,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什么区别。随着课堂的进展改为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对梯形的认识,独立思考三分钟后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采用出示登高用的梯子、堤坝、沟渠等的横截面挂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且将这些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分辨异同。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巧妙地引出课题“梯形的认识”。新课开始,让学生摆一个梯形,画一个梯形,摆一个平行四边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它们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不同点呢?(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在关键外设问)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  相似文献   

12.
设计操作自练。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复习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把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把一个梯形用割、移、补的方…  相似文献   

13.
对教学梯形的认识,多数教师都只是在向学生传递"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这句概念。由一道简单的数梯形题的低正确率,折射出学生对梯形本质理解上的欠缺、表象建立的单薄、思维方式的无序,而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落实教学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多操作、多感悟。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去“找”公式。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比较多,如何让学生能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公式?“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找出公式来的。”学生自己找出公式,弄清其来龙去脉,他们自然能熟练准确地掌握公式。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 这时,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的和,即(a+b),高就是梯形的高h。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底×高 2=(a+b)×h2。 有的学生把梯形转…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相似文献   

16.
(本课选自华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第12章第3节第1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测量、归纳、猜想、说理、探索,认识等腰梯形轴对称特征及其他性质,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节教学内容为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80~82页),第1课时,新授课。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仿照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使学生进一步学  相似文献   

18.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后,一教师设计了一道求直角梯形面积的习题:"求下面图形(图1)的面积(图中数字的单位是米)."教师出示这道习题的目的,在于通过梯形变式图的观察,让学生自己辨别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并计算出它的面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各种变式图的认识.其用心可谓良苦.由于这位教师平日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我国的各小学要到2005年秋季,起始年级的学生才原则上进入新课程,这就意味着在近三年内还有不少地方将使用旧教材。在新旧课程的衔接时期,我们使用旧教材时可以“穿旧鞋走新路”,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执教,笔者在教学小学第八册数学《梯形的认识》时就是这样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梯形的特征,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会作梯形的高,并深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与联系。一、从生活中引入课始,笔者从前面学过的四边形:长方…  相似文献   

20.
杨恩泉 《云南教育》2004,(10):37-38
新编小学美术第一册的《牛场》是根据旧教材《哪些东西像梯形》改编的。原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梯形的基础上,运用梯形组合画一幅表现牛群的画。我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要求学生运用梯形组合画牛,过于生硬、死板,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